不知道大家小時候有沒有這樣的經歷
路邊常有擺攤賣小冊子的
上面赫然印著幾個大字
“XX”姓起源
說的還真像那麼回事
遺產娘又來啦~
想要知道姓氏的起源
一本《中華遺產》就夠了!
尋根問源
中國古代史籍記載了一個奇特的現象——萬姓歸宗。據說,數以萬計的中國姓氏,都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幾大奇姓。
例如姬姓,很可能來自周人對“熊”的圖騰崇拜;炎帝因姜水而得姜姓,姜水是古羌人活動的區域,不由使人想象起“姜”“羌”與神羊之間的淵源了。時至今日,盤羊依然是羌族的圖騰。
炎帝事蹟
繪畫/任偉峰
鐵打的姓,流水的氏
現在我們常常將“姓”和“氏”並稱為“姓氏”,其實二者並不是一回事兒。隨著歷史演進,古老的同姓族團也開始了轉變,大族團內部逐漸分化,各個分支遷徙千里,建立了新的據點乃至國家。
還有的族團內部,由於貧富、貴賤、職事,分化越來越明顯。於是,“氏”出現了。“氏”的本意是根柢,引申為貴族宗族系統的稱號,一般人是沒有氏的。
雜誌內頁
貴族的特權
日本絕大多數的姓氏,是特別晚近的產物,至今還不到150 年。在此之前,絕大多數日本人“有名無姓”,姓氏是身份的象徵,體現了貴族階層的特權。
直到1875 年,明治政府再次頒佈《平民苗字必稱令》,強制戶戶有姓,人人有名,一時興起了一股取姓狂潮,日本姓氏逐漸膨脹至30萬個。
明治天皇畫像
供圖/視覺中國
改姓換氏
名字不好聽怎麼辦?
天下好名千千萬
不行咱就換
在古人眼中
改姓換氏卻是一件大事
普六茹堅與大野淵
楊堅和李淵,兩位隋、唐帝國的開創者,都有過十分特別的姓氏——普六茹堅與大野淵。為何如此?這都拜同一個男人所賜——北周帝國奠基者宇文泰。
實際上,宇文泰並非中國歷史上賜姓制度的發明人。早在西漢王朝初建時,漢高帝劉邦就來過這一套。歷代皇帝賜姓,大多是為了籠絡朝臣,以示恩寵,或是用以表彰功績。
雜誌內頁
是玉碎,還是瓦全
俗話說,“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姓和名豈止不能隨便更改,若提起父祖輩的名字不加避諱,都是很失禮的行為。
但在家族遭遇變故時,是保持本宗,寧為玉碎延續和傳承祖先的血統還是改做他姓,保全性命,古人的靈活性遠比我們想象得多。
圖為《新鐫陳眉公先生批評春秋列國志傳》插畫,描繪了伍子胥出逃的情景,不僅改變了容貌,而且他的一支後人改作“五”姓。
供圖/FOTOE
“愛新覺羅”去哪兒了?
書法家啟功先生,曾講過自己的一個尷尬經歷:有人給他寫信,總愛寫愛新覺羅·啟功收。原本他只是一笑了之。後來,這種情況不斷髮生,他頗為無奈,索性標明“查無此人,請退回”。啟功先生在自述裡頗有些委屈地寫道。他還強調,自己“就叫啟功,姓啟名功”。
雜誌內頁
實際上不止啟功。現在確實很少聽到誰姓“愛新覺羅”了。而且不僅清朝的皇姓,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瓜爾佳氏”“富察氏”“那拉氏”等姓氏也統統不見了。
這些家族自然有後裔,唯一的解釋是,後人們都改姓了。據說今日娛樂圈中的名人,就有許多改了漢姓的清朝貴族後裔,諸如那英祖上是葉赫那拉氏,關曉彤來自瓜爾佳氏,等等,此類說法不勝列舉。
供圖/FOTOE
誰是第一大姓?
姓氏排行看似平常,實則是一個事關國本的政治問題。魏晉南北朝時期,少數士族門閥長期佔據國家權力中樞,,寒族子弟則幾乎沒有出頭之望,姓氏便成為區分士族與寒族的重要標準。
李唐時期,李世民決心革除門閥政治的舊弊。而改革的第一步,就是重排姓氏榜:皇族李氏第一,外戚長孫氏第二,原本的世家大族山東崔氏排為第三。
女神姓崔
供圖/視覺中國
奇姓雜談
總有那麼些人的姓與眾不同,課堂點名彷彿都自帶光環。因此武俠小說的作者,往往喜歡用複姓作為虛構人物的姓氏。這樣,原本並不常見的複姓,名氣卻很大。
比如提到令狐這個姓,恐怕短時間內腦中能想到的唯有“令狐沖”三個字。於是有人說,“令狐”是“金庸製造”。然而,它的確出現在《百家姓》裡,而且確實是漢族的姓。
圖中的敦煌壁畫殘片(或為晚唐五代時期)上,“令狐□子一心供養”的字樣清晰可見。
複姓“慕容”
金庸小說《天龍八部》裡,有個武林世家——“姑蘇慕容”。一代家主慕容復終日沉溺於中興復國的春秋大夢,稱慕容氏“乃鮮卑族人,昔年大燕國威震河朔,打下了錦繡江山”,甚至還隨身帶著“大燕皇帝世系譜表”和傳國玉璽。
別笑,他慕容氏祖上還真就是大燕國的皇族。慕容博和慕容復自然是金庸虛構的,但鮮卑慕容氏建立大燕確是史實。
花樹狀金步搖
遼寧省博物館藏
這個姓,有味道
在中國姓氏大家庭數以千計的稀姓中,充滿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字眼。其中最讓人啼笑皆非的,恐怕當屬“屎”姓。傳說,屎姓人原本姓牛。為何要改姓?竟是因為一句賭咒。
明朝時,祁東人牛壯與族人因事生怨,於是發誓說:“姓屎姓尿也不姓牛!”說到做到,他真的改名叫屎壯了。後人無奈,只好遵從。
雜誌內頁
不過,由於此姓用字不雅,不少屎姓人都改為同音的“史”姓,以避非議。過於生僻怪異的姓氏,往往都和屎姓有著相似的命運:改姓,並逐漸走向消亡。
圖為“饕餮”,因貪食反害自身。南朝梁元帝遂將上古凶神的名字,賜予謀反的弟弟一族做姓,諷刺其貪婪。
繪畫/傅淳強
男氏女姓
古代男女結婚,不僅有著繁複的流程,甚至在姓氏上,也有不少講究。一些關於姓氏上的規定,例如“冠夫姓”、“同姓不婚”等傳統,造成了不少困擾。
想結婚?先改姓
1929 年10 月25 日的《廣州民國日報》中,刊載了一則故事。
某中學,一名叫黃甲升的少年,年近20 歲,風度翩翩。他有一位情投意合的戀人,也是該校的女學生,名叫黃瑞蓮。儘管他們早已認定對方,卻始終不敢向父母開口。
原來,當時社會上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叫“同姓不婚”,如果非要結婚,從倫理角度來說,就是亂倫,定會惹來漫天嘲笑和非議。
後來黃甲升的母親為了滿足兒子的願望,央求女方暫且改成王姓,以此瞞過街坊鄰里,堵住悠悠眾口。雖說改姓不過是自欺欺人,但也足夠說明,“同姓不婚”仍有相當的約束力。
繪畫/呂昱甫
就算夫唱婦隨,也有名有姓
早年間,如果某家的閨女,比如秦姓女,嫁給了戚姓男,那麼,她在外人口中的代號,就變成了戚秦氏。“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古代的已婚婦女似乎只能藏於深閨。
所謂稱呼,不過就是一個標誌,她們是誰家媳婦兒的代號。追根究底,“冠夫姓”大約還是男權、父權社會,將女性視為男性附屬的一種衍生的成規。
人們往往認為在中國古代,男娶女嫁後,以夫之姓,冠妻之名。然而,事實並非總是如此。
繪畫/王斌
招贅:交易婚姻中的姓權
贅婿的出現相當久遠,但向來為人所不齒。女方招贅上門的原因不外乎二,父母愛女情切,不願其嫁;家中男性後嗣無望或只有垂髫幼子,難以支援生產。
這樣的婚姻,其實質更接近於雙方的利益交換,男方奉上尊嚴、自由和勞動力,以換取女方的經濟支援,與所謂的愛情相去甚遠。
繪畫/王斌
楊堅和李淵為什麼要改姓?
“富察皇后”的父親為何叫“李榮保”?
為何同姓不能通婚?
封面故事
標示血緣的中國姓氏,如網路般,將人們互相連線,連成了家、民族,乃至一個國家。畫面中央的西周何尊,有銘文“宅茲中國”,是目前所知“中國”一詞的最早記錄。
攝影/黃松濤
目錄頁
有歷史、有文化、有趣味的遺產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