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薦讀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中國老百姓對吃十分講究。食物是世界上最有能量的東西,它能維持生命,還能撫慰心靈,給人勇氣。普通百姓不求鐘鳴鼎食,只願每日衣豐食足,葷素搭配,營養均衡,性味平和。
一餐一飯民之大事,一瓢一飲方為生活。蘇東坡曾贊“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鄭板橋有書“天寒冰凍時暮,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而老舍則說:“口袋裡裝上四個銅板的落花生,邊走邊吃,那感覺比秦始皇還驕傲。”
在這秋風乍起的季節,吃貨們又想以貼秋膘為藉口寵幸乏味了一夏天的味蕾了,除了暖胃的第一杯奶茶和暖心的火鍋,還有什麼和秋天更配呢?
韓愈有詩云:時秋積雨霽,新涼入郊墟,燈火稍可親,簡編可卷舒。
這人間高質量的精神“秋膘”,還得是圖書館來貼呀~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中國人超會吃》
王愷 戴小蠻 劉小柱 攝影
世紀文景丨上海人民出版社
對於吃的執著,中國人罕有對手!而美食背後,則是悠長曆史、山川湖海、四季物候、儀式人情,更是對生活樸素又真摯的熱愛。
本書從 “菜、肉、魚、禽、豆、米、面”等七大食物類別出發,選取有代表性和煙火氣的55道靈魂美食,配合以14篇飯桌觀察 、6地(北京/上海/南京/揚州/蘇州/成都)市集採風以及800餘幅現場攝影作品,呈現嘈雜聲色與平民智慧,堪稱一次當代中國餐桌新巡禮。55道靈魂食譜:圖文並茂,介紹菜品的歷史、食材選擇及製作步驟,收錄名店名廚的獨特烹飪技巧。14篇飯桌觀察:敏銳捕捉當下中國人的飲食變化,剖解中國人的請客之道、網紅餐廳與蒼蠅小館的風靡、外賣對用餐習慣的改變。6地市集採風:探訪北京、上海、南京、揚州、蘇州、成都這六座城市最具代表性的菜市場,囊括歷史變遷、特色菜品、交易語言,呈現活色生香的買賣眾生相。
不識“吳食”真面目 只緣不是英國人
《魚米之鄉:中國人的雅緻飲食文化》
[英]扶霞·鄧洛普 著
何雨珈 譯
中信出版集團
中國人的雅緻飲食文化,在江南的餐桌上,追溯中國傳統風度。
10餘年前,英國美食作家扶霞愛上了江南和這裡卓絕的美食文化,和她對四川的熱戀一樣熾熱。接下來的多年中,她常常回到這裡,尋訪專業廚師、民間高手、路邊攤的美食“掃地僧”和鄉野農人,記錄故事、學習菜餚、品嚐人間至味。在這片北至揚州、南至杭州、東至上海、西至南京的區域裡,扶霞將多年來對江南飲食文化的觀察與探索集結一冊:從江南菜小史到當地人文風貌,從飲食習慣、烹飪特點到美食掌故,獅子頭、桂花糖藕、四喜烤麩、西湖醋魚、水晶餚肉、素響油鱔絲、醃篤鮮……150餘道經典食譜,108種常備配料,24種烹飪技法,精巧雅緻、包容平和,傳統精髓被不動聲色地安放於飲食文化和歷史之中。
江南憶,憶是此味。這是一次重新瞭解中國物產和人文的美食之旅,是對那些古老故事與傳統菜餚的回望,也將成為通向未來的探索。
徜徉異域文化 品味他鄉美食
《流動的餐桌:世界鐵路飲食紀行》
[美]莎朗·哈金斯 主編
徐唯薇 譯
浙江大學出版社
從阿加莎·克里斯蒂筆下有些神秘的兇案舞臺東方快車到我們並不陌生的日本新幹線,從跨西伯利亞鐵路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喜馬拉雅小火車,再到美國“西南酋長”號與少有人搭乘過的南非“非洲之傲”號——熱愛鐵路與鐵路飲食文化的莎朗·哈金斯率領七位同樣痴迷於此的作者,用親身經歷描述鐵路旅行的美妙與滋味,輔以大量精美的一手照片和文獻,把他們遍佈全世界的旅行經驗分享給所有人。而作者們品嚐過的各色美食從魚子醬到煙燻三文魚,到袋鼠肉、炸南非鰻魚,還有羊肉咖哩、俄式餃子、“火焰雪山”,完全顛覆了“泡麵與盒飯”的刻板印象,讓人們發現,原來鐵路旅行可以有另外的樣貌,流動的餐桌可以如此美好與充滿創意。
您好,您點的全球小吃套餐到了
《街角食界:全球街頭小吃文化特別影像集》
[法]讓-弗朗索瓦·馬萊 著
高晨翔 譯
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街頭小吃堪稱城市之魂。
在這個壓力爆棚的星球,街頭小吃以最簡單直接的形式給每個人以脫韁歡呼的治癒,構成每一座城市獨特的風景線!
無論是露天市場,還是街邊小攤,認識一個國家的最好方式,就是走上街頭。作為一種生活藝術和古老傳統,街頭小吃不同於口味標準化的快餐,代表著強烈的文化認同。
透過享譽全球的百萬冊暢銷書作者、米其林大廚和美食作家讓-弗朗索瓦·馬萊的鏡頭,見證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60多個城市的近400幅引人注目的人物、街景和食物照片,記錄全球街頭美食的多樣性和多元化!
其背後的異域風情和人情冷暖,猶如品嚐美味一般教人好奇、沉溺、深陷其中。還等什麼,趕快開啟這場街頭美食文化盛宴吧!!!
一幅充滿煙火氣的江戶庶民生活百景圖
《四口吃遍江戶》
[日]飯野亮一 著
田蕊 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
《四口吃遍江戶》是日本飲食文化研究專家飯野亮一的代表著作。壽司、天婦羅、蕎麥麵與鰻魚,被譽為“江戶美食四大天王”“萬國無雙的江戶之味”,誕生於江戶街頭,在充滿煙火氣的市井中發展成為今天我們所熟悉的形態,併成為日本飲食文化的代表。
在書中作者援引大量一手史料,細緻梳理了這四種最具代表性的食物從誕生、發展,到形成今日形態的整個過程,同時搭配近140幅珍貴手繪插圖,栩栩如生地勾勒出江戶時代的市井生活與庶民風貌。
舌尖上的社會學
《正是河豚欲上時:一場飲食社會學的冒險》
王程韡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在這個地球被稱為“村”的時代,我們當然可以有多重方式瞭解世界。但無論是透過哪一種載體,總不免有一些專業術語來板著臉嚇唬人:心靈和自我、文化秩序、世界體系、資本邏輯、民族國家、(逆)全球化、健康主義、風險社會、記憶/想象、社會獨存……為了搞清楚這些,我們甚至不得不深入術語背後的“概念之網”來探個究竟,想想就頭大,是不是?那來一場冒險怎麼樣?比方說,把這些複雜的東西都糅進吃吃喝喝的故事裡。
《正是河豚欲上時:一場飲食社會學的冒險》就旨在進行這樣的探索。希望在這個依然崇尚理性的時代,我們可以轉而以個體為中心,讓味覺來引導自己邊“嘗”邊“看”——以河豚為隱喻,一來它的確是透過洄游的方式認知世界,這一點和行動者網路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二來它作為一種食材,得到了文人騷客的青睞,就連“吃貨”東坡先生都留下了佳句“正是河豚欲上時”。
儘管被稱作“冒險”,《正是河豚欲上時:一場飲食社會學的冒險》並未試圖一開始就錨定或排除有社會學、人類學基礎的專業讀者。正文部分每一個小故事都不長,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一窺究竟,再慢慢思考。故事以外,豐富的註釋也為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充分的文獻線索。
為每一位具有探索精神的咖啡迷
所準備的咖啡完全指南
《如何製作咖啡 : 咖啡豆背後的科學》
[英]拉尼·金斯頓 著
金黎暄 譯
湖南美術出版社
這不是一本食譜,也不是咖啡豆全集。本書探索了咖啡製作藝術背後的科學原理和歷史,詳述了咖啡豆的挑選、研磨方法,分步展示了各種特色鮮明的煮制方法。
現今,咖啡已經成為世界上消費量最大的飲料之一,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用咖啡開啟新的一天,因此,如何製作一杯好咖啡也成為我們面臨的新問題。能否製作一杯好咖啡取決於對科學的理解:如何挑選合適的咖啡豆?哪種研磨方法效率更高?烘焙是如何影響成品的味道的?煮咖啡的水溫要控制在多少度?當你向咖啡中加入奶油時會發生什麼?……瞭解了這些,你就再也不會滿足於一杯普通的咖啡了。
圖文資料來源首都圖書館
文章開頭漫畫來源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