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稷山青龍寺後院的迴廊裡,擺放了不少古代的碑石,在碑石的盡頭,兩具石棺引起了遊客們的注意。石棺在中國古代是富裕的象徵,也是權力的標誌,因為一般家庭的葬禮,多用木製棺槨。為了限制石棺的使用,歷朝歷代都有明文規定。例如唐朝,規定使用石棺的人必須是皇室成員或者功勳卓著的大臣,超越規制使用石棺,會給家族引來殺身之禍。
據工作人員介紹,青龍寺的這兩具石棺,經文物部門鑑定為宋代。“石棺的使用由來已久,跨越年代較大,不同的朝代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但古人希望死後屍身不腐,想要藉助石頭的不腐達到目的的意願一直不曾變過。”只是沒有想到的是,千年後,屍身已經蕩然無存,唯有這石棺留存於世。
從兩具石棺的精美程度及大小,可以看出墓主人財力的不同,越大越精美的則為富裕且有身份的人家。“宋朝對石棺的使用要求不嚴苛,有錢人都可以雕刻使用。但是雕刻的講究就多了,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可以使用二十四孝圖,年輕人的石棺,則是一些花草紋飾。男性和女性,也有很大不同。”工作人員說。
受佛教思想的影響,蓮花成為吉祥的象徵。古人們在石棺底座線刻上蓮花紋圖案,寓意著美好的願望。其細緻入微的雕刻精美絕倫,可以想象當年的石匠是如何地用心。旁邊的石棺,雕刻有傳統的二十四孝圖,每一個故事旁邊都刻有名字。兩個石棺一個大一個小,有人猜測,略小的那具是女性所用。
石棺的對面,是青龍寺後院的石像生,它們是帝王陵墓前安設的石人,是皇權儀衛的縮影。“這些石像生是民間收集而來的,有一些已經破損了,以前的人們沒有文物保護的意識,這些石人石獸就被扔在荒野中。”工作人員遺憾地說。石像生的做法始於秦漢時期,此後歷代
帝王重臣沿用不衰,只是在數量和內容上不盡相同。
這件鯉魚躍龍門的浮雕碑刻,是清代作品,主要雕刻鯉魚化為龍的瞬間形象。滔滔黃河水,一鯉魚將頭躍出水面,口中大水噴向天空,成龍後的造型活靈活現,剛勁有力。青龍寺距離河津龍門不遠,這個典故婦孺皆知。人們把這樣的願望雕刻於石,主要是為了鼓勵年輕人好好讀書,學業有成,實現自己的理想。
最值得一看的就是這裡的藥王碑。碑記上記載著幾十種常見病的症狀及治療方法,均編成口訣,利於人們記憶和自我救治。例如流鼻血、眼疾、牙疼等,都可以找到對應的方法,真是簡單易行。“牙疼齒痛不堪言,得法猶如遇列仙。”看到這樣的文字,總是牙疼的筆者,深有感觸。一直以來,人類與疾病鬥爭,戰勝或者共存,結果難以預料。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這座石塔看起來不起眼,卻是重量級文物。“這是唐代石塔,現在只有四級,塔頂被盜。它原座落於稷山大明寺,可能有七級,也就是我們說的七級浮屠。和它有關的記載說,日偽時期,一日寇衝它開槍數次,塔身卻無彈痕。”工作人員說,這個石塔是佛家弟子們供養,如今略有風化。
青龍寺後院所藏文物無處不在。門口的廂房有一石刻,從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出,是捐資修建寺廟的善男信女們的姓名及捐款的金額。女人們的姓名大多用“李氏、張氏”代替,捐款的金額單位為“卜”,卜是古代的一種計量單位。自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後,古代量制還經歷了多次變革,明朝之後才大體穩定。如今這樣的計量,已經很難換算了,工作人員們也無從得知這些金額是現在的多少錢。那麼,你知道嗎?大河鄉土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