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傳承來看,英國王室無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王室之一。如果從公元519年建立的威塞克斯王國算起,到今天已經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
自十六世紀大航海時代以來,隨著英國大肆推行海外擴張和殖民政策,英國的殖民地遍佈全球,成為名副其實的“日不落帝國”。而隨著英國霸權的形成,英國王室的旗幟也插遍了世界每個角落。巔峰時期,英國國王名義上統治的國土面積高達3550萬平方公里,其影響力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但進入近代以來,尤其是二戰結束以後,隨著英國霸權的沒落,英國王室的影響力也大不如前。時不時就有原殖民地小國宣佈與英國王室“劃清界限”,而令王室顏面掃地。前不久,就有加勒比海島國巴貝多宣佈將不再把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作為自己的國家元首。巴貝多不過是一個三十萬人的小國,但從這一件事情上也能洞悉英國王室頗為尷尬的落寞,不免讓人感慨萬千。
其實,不只在國外,在聯合王國內部,英國王室的受歡迎程度也在逐漸下降。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蘇格蘭的獨立浪潮近年來愈演愈烈,大有不脫離英國誓不罷休的架勢。小編本期就試著從國外和國內兩個角度來為大家解讀英國王室逐漸沒落的真相。
全球霸權的沒落導致王室蒙羞
作為一個歐洲大陸旁邊不起眼的島國,英國的崛起並非偶然。十六世紀,當歐洲老牌強國西班牙、葡萄牙和荷蘭等國開啟大航海時代的時候,盎格魯-撒格撒民族絕不甘心落於人後。英國的海外探索一開始就受到了王室的大力支援。
公元1588年,英國擊敗了老牌殖民主義強國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逐漸樹立起了大英帝國的招牌。後續,英國又憑藉三次英荷戰爭以及英法七年戰爭的勝利,成為新的歐洲霸主。自此以後,大英帝國的商船和軍艦幾乎開遍了世界海洋的每個角落,越來越多的新“發現”土地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同時,透過戰爭與掠奪等手段,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21年,大英帝國的領土面積達到了巔峰狀態,有3550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4億,成為名副其實的“日不落帝國”。
在1588年的海戰中,英國擊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從而確立了自己的霸權
日不落帝國的名號雖然光彩奪目,但要維持這樣龐大的殖民體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於英國的殖民地大多與本土相距遙遠,在交通和資訊並不發達的時代。過多的殖民地並未給英國帶來足夠的實惠,反而會空耗英國的國力。
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精明的英國政治家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逐漸加深。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丘吉爾的勉力維持下,英國雖然得以保持世界強國的地位,但英國的霸權地位隨著美國的崛起已經徹底一去不復還了。
1947年,曾經有英國“女王王冠上鑽石”之稱的印度宣佈獨立,標誌著大英帝國霸權的正式落幕。從公元十六世紀中期英國開始染指印度,英國人已經在印度經營了近四百年之久,印度也成為英國最重要的殖民地。印度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其出產一度佔到了英國經濟總量的四成。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兼任印度皇帝,以示對這塊殖民地的重視。特別是二戰期間,在東方戰爭上,印度出人出錢,為英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英國首相丘吉爾特意做出承諾,“在戰爭結束的恰當時刻,還給印度自由”。
倒不是英國人有多仁慈,是因為當時英國的國力已經無力再維持一個龐大的殖民體系了。英國的軍方曾經做過一個測算,如果要繼續維持在印度的統治,英國需要派遣上百萬的軍隊,光是軍費一項開支就是天文數字。英國人這筆賬還是算得清楚的。既然“緣分”已盡,就放開雙手,任其自生自滅吧。
印度的獨立像是打開了潘多拉盒子,英國各地的殖民地掀開了獨立浪潮。亞洲的斯里蘭卡、馬來亞、科威特、卡達和非洲的模里西斯、烏干達、肯亞、桑給巴爾等國先後獨立。為了維持自己曾經“世界老大”的面子,英國又組織成立了一個特殊的國際組織——英聯邦。英聯邦是一個包含英國本身,籠絡了原英國殖民地國家的龐大而鬆散的組織。這其中有澳大利亞、加拿大等發達國家,也有像印度、莫三比克、巴貝多等發展中甚至欠發達國家。
在英聯邦中有相當數量的國家在獨立時,為了繼續獲得英國的援助,與英國簽訂特殊條款,承認英國國王為自己國家的國家元首。英國透過這種特殊的關係來繼續維持自己傳統的勢力範圍。
但隨著形勢的發展,不斷有英聯邦國家單方面宣佈廢除這種具有殖民地色彩的關係。獨立後的印度於1950年首先宣佈廢除這種關係,成立共和國。同時獨立的巴基斯坦於1956年跟進。到1992年時,已經先後有18個國家宣佈建立共和體制,廢除英國女王的國家元首地位。
曾經的歷史糾葛,被國內的民族主義分子翻舊賬
不只是原英國殖民地,即使在大不列顛本土境內,英國女王的影響力也在逐漸降低。
很多人不知道,英國的全稱其實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英國主要由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四部分組成。其中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同在大不列顛島,北愛爾蘭位於愛爾蘭島東北部,與愛爾蘭共和國接壤。
北愛爾蘭境內就存在大量的民族主義分子鼓吹北愛爾蘭脫離英國與南部的愛爾蘭共和國合併。比較出名的就是廣為人知的愛爾蘭共和軍,為了達到目的愛爾蘭共和軍中的激進分子多次發動針對英國政要的恐怖暗殺活動(策劃印巴分治的蒙巴頓伯爵就死於愛爾蘭共和軍的刺殺活動),這部分人對英國王室的認同度幾乎為零。
而在北部的蘇格蘭境內,隨著近年來蘇格蘭民族主義的崛起,境內要求脫離英國獨立的呼聲也逐漸高漲。最近的一次(2014年)蘇格蘭獨立公投資料顯示,有多達45.2%的人擁護獨立。蘇格蘭獨立似乎已經到了臨門一腳的時候了。
蘇格蘭民族主義分子堅持現今的英國王室(即英格蘭王室)透過不正當手段攫取了對蘇格蘭的統治權。而蘇格蘭至今還保留著獨立的議會、司法系統與政府,這些都成為蘇格蘭追求獨立的法理依據。隨著蘇格蘭與英格蘭之間越來越多的歷史恩怨被挖掘出來,蘇格蘭脫離英國王室統治的道路已經呈現不可逆的態勢。
關注歐洲體育賽事的朋友會發現這樣的現象,英國擁有英格蘭和蘇格蘭兩支平等的國家級足球隊參加國際賽事。兩隊之間也多有交鋒。
不只是北愛爾蘭和蘇格蘭,即使是在與英格蘭關係較為密切的威爾士境內,近年來因為脫歐等問題,脫離英國的聲音也不絕於耳。
即便當前的英國王室早已不再過問政事,已經淪為英國的“吉祥物”。但王室曾經的歷史糾葛依然被境內的民族主義分子拿來說事。這也是導致二十一世紀以來,英國王室的聲望遭受到越來越大挑戰的原因。
治家不嚴,醜聞不斷
當然,英國王室的影響力下降也有自身的原因——那就是連綿不絕的王室醜聞。
作為全球最古老王室之一的英國王室,即便已經呈現出衰微的跡象,但依舊是世界資訊關注的焦點。王室成員的一舉一動都可能會被放大處理,從而對王室的形象造成影響。
二十世紀以來,英國王室的醜聞可謂是一樁接著一樁,令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操碎了心。從上個世紀早期的愛德華八世為了愛情甘願放棄王位,再到近年來安德魯王子因涉嫌X侵而名譽掃地,各式各樣的醜聞層出不窮,都反映出英國王室治家不嚴的軟肋。
英國王室最廣為人知的醜聞莫過於1995年的戴安娜王妃事件。熱衷於公益慈善事業的品行端正的戴安娜王妃與丈夫查爾斯王子之間的情感糾葛曾令英國人傷透了心。這對原本被外界看好的美滿的婚姻的兩位主角雙雙出軌,使王室的形象大挫。為了降低影響,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不得不親自出馬,給兒子和兒媳寫信,敦促他們離婚。
特別是,1997年戴安娜因車禍去世,社會各界出於對戴安娜命運的同情,包括查爾斯王子在內的整個英國王室備受輿論壓力。甚至有人把戴安娜的死與王室的陰謀論掛鉤,讓王室的聲譽再次受到極大的打擊。
除了戴安娜王妃事件以外,王室比較重大的醜聞還包括前面提到的安德魯王子涉嫌X侵事件。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安德魯王子被人指控接受金融家傑弗裡·愛潑斯坦安排的X招待,此事曝光後,王室聲譽幾乎降到了冰點。儘管安德魯本人予以否認,但此事還是鬧得滿城風雨。英國警方在立案調查三個月後宣佈結案,讓民眾不得不懷疑是否有勢力介入。甚至有英國民眾尖銳地批評道:“我們的納稅錢在養著無賴!”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英國王室的醜聞事件已經令國內民眾大為不滿,在國際上也造成了不良影響。試問,這樣一個醜聞不斷的王室又如何能夠得到廣大臣民的認可呢?特別是在當前資訊大爆炸的時代,王室成員如果做不到修身自律,任何“蛛絲馬跡”都會被各式花邊小報冠以頭版頭條的位置予以傳播,勢必會加重英國王室的聲名狼藉。
結論
近代以來,英國王室的影響力受到了很大的削弱主要來源於三個方面:一是英國本身霸權地位的衰落,其舊有的勢力範圍的解體讓英國王室跟著走了下坡路;二是隨著自身國內不同民族民族主義的興起,掀起了一些塵封已久的歷史恩怨,讓英國王室統治的合法性受到質疑;三是英國王室自身因治家不嚴而導致王室成員醜聞不斷,讓英國王室的聲譽受到影響。
但即便如此,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英國王室仍舊是歐洲最有影響力的王室之一。在失去了對大多數殖民地統治和國內部分民眾支援的情況下,英國王室的未來何去何從,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