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制」款
備註
英國約克郡私人藏家收藏
競投本件拍品,請與本公司有關業務人員聯絡提前辦理特殊競投號牌。
乾隆十七年清宮檔案載,「十月十六日,總管王常貴交御製詩四套。傳旨,著賞唐英,嗣後燒造瓷器,應用詩之處即用此詩揀選燒造,不必用樂善堂集詩文。」由是可知,如此件題寫《樂善堂全集》收錄詩文的瓷器,當做於乾隆十七年及以前,即厥功至偉的唐英督陶期間。
此器底部所書雙框四字篆書方款,書寫規整而不失書意,極為少見,僅在品級極高的器物上偶見一二。相似寫法多見藍料彩書就,如故宮博物院藏黃地開光題詩山水人物圖方茶壺,見《故宮博物院藏御製詩陶瓷器》,北京,2016年,圖版81,其繪工頗具洋彩風格。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幾件琺琅彩及洋彩器上,亦見寫法微異之四字篆款,如《華麗彩瓷 乾隆洋瓷》,臺北,2011年,圖版4、38、42。
社稷永固 四時長春
瓶小口直頸,溜肩鼓腹,下腹部內斂,圈足;周身施勻潤霽紅釉,足內以礬紅彩書「乾隆年制」四字雙框篆書款,餘處施松石綠釉。整器以金彩裝飾,口部、頸部及近足處分別繪夔龍紋、變形蕉葉紋、如意雲頭紋等;瓶身主體一面以金彩繪月季、穀穗、桂花等祥瑞花卉植株,另一面書乾隆御題詩。乾隆皇帝曾在《詠瓷掛瓶》一詩中贊曰,「膽瓶、紙槌瓶,皆瓶式最佳者」。此瓶形似垂膽,規整端秀,當屬「最佳」瓶式,定頗得帝王喜愛。
桂花點點,芬芳馥郁,滿城飄香。其寓意典出《晉書·郄詵傳》:郄詵為雍州刺史,赴任前,武帝問他的自我評價,郄詵答道,「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崑崙之片玉」。桂枝用以比喻傑出良才,並將折桂引申為登科奪冠之意。再者,乾隆生日為八月十三,而八月正是桂花飄香的季節,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幅乾隆初期的肖像畫《高宗觀月圖》,畫中的乾隆皇帝面容輕消,蓄有小髭,正翹腳抬首,悠閒地坐於桂花樹下品茗觀月。圖中圓月當空,桂花點點,所描繪的正是乾隆皇帝生辰萬壽節前後的圖景,因此桂花圖案於乾隆應也多了一層特別的含義。
描繪五穀源自《嘉禾圖》之傳統。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明宣宗御筆《嘉禾圖》,繪飽滿禾穗插於雙耳小膽瓶之中;雍正元年,蔣廷錫曾繪穀穗於《四瑞慶登圖》,見《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臺北,2009年,圖版II-105,與本器所繪相類。作為人口大國,農業乃民生之本、國之根基,歷代帝王皆極為重視。由此而有清帝親耕、《耕織圖》的繪製等等。嘉禾穀穗,關乎江山社稷。此瓶繪之,有頌讚祈求五穀豐登、社稷永固之美意。
桂花、嘉禾,配以四季芬芳之月季,描摹著良才濟濟、四時長春的萬年江山,是對盛世之慶賀,亦寄託著一代聖主的殷殷企盼。
瓶身所書為弘曆作《上林花氣》:「戶外春光到幾分,嫩紅新綠間繽紛。清浮玉露瓊葩潤,芳透珠簾瀋水焚。散彩偏承晴旭照,飄香多為惠風燻。錦叢繡徑經行處,蛺蝶驚飛已半醺。」詩前書「乾隆御製」四字,並繪「乾」「隆」二字篆書方章。讀之如見春色滿園芬芳,蛺蝶翩躚,惠風和暢。此詩收錄於《樂善堂全集》卷三七。乾隆二年,弘曆諭旨發行《樂善堂全集》,收錄其居藩期間的詩文作品,集中反映了年輕皇子的政治理想、生活情趣及閒適恬淡的心境。收錄詩文除用於瓷器,亦常用於裝飾其他工藝品。此類器物主要以大型陳設器為主,另有少量的壁瓶、鼻菸壺、筆筒等,詩文多配以花卉圖樣。乾隆十七年清宮檔案載,「十月十六日,總管王常貴交御製詩四套。傳旨,著賞唐英,嗣後燒造瓷器,應用詩之處即用此詩揀選燒造,不必用樂善堂集詩文。」由是可知,如此件題寫《樂善堂全集》收錄詩文的瓷器,當做於乾隆十七年及以前,即厥功至偉的唐英督陶期間。
唐英自雍正六年起至景德鎮監督窯務,後歷監淮安關、九江關、粵海關,曾在景德鎮「杜門謝交遊,萃精會神,苦心勠力,與工匠同其食息者三年」,乃清代歷任督陶官中成就最高者之一。此瓶展現出的絕佳創造力、極高制瓷工藝,亦只有唐英,方能有此斐然成就、稀世珍品。
高溫霽紅釉上加以低溫彩繪並不多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洋彩霽紅梅花膽瓶一對,紅釉上彩繪白梅二株,收錄於《華麗彩瓷——乾隆洋彩》,臺北,2011年,圖版48。清宮檔案中稱其為「霽紅洋彩玉梅膽瓶」,由唐英於乾隆七年燒造呈貢,別具匠心。本器於霽紅釉上加繪金彩,同樣稀見且慧心獨具。
於放大鏡下觀之,見霽紅釉上、金彩之下,隱隱呈現窯變之藍紫色,更乃精罕絕妙至極。推測其製作工藝為:膽瓶成坯後,施銅紅釉,待釉面陰乾,以鈷料蘸水寫詩文、描繪紋飾,入窯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燒成;後以金彩作點睛之筆,再次入窯燒製。如此多次上釉、多次入窯,方成此器。其文字的筆畫轉折和紋飾面積較大之處,鈷料較多,形成比較明顯的藍色,邊界則有藍紅虹彩漸變,非上手細觀,無以體會其如霞般絢爛。花瓣、枝葉金彩柔薄處,透出窯變之色,加之清晰的金彩勾邊,營造出微妙的立體效果,更顯花葉嬌柔之質。設計構思之巧、成效之佳,實令人驚歎不已。
雍正七年,監督窯務不久的唐英派心腹吳堯圃調查研究鈞窯配方,並稱其成功與否,關乎鐘鼎尊罍之國寶重器。窯變釉便誕生於此時,為仿宋鈞釉創燒之新品種。其釉面多呈現紅、藍、紫、白等色,偏紅的稱為「火焰紅」,偏藍的稱為「火焰青」。此器所呈現的藍色,或類於火焰青。
《景德鎮陶錄》有云,「窯變之器有三,二為天工,一為人巧。其由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渾然天成者,變化莫測,有妙手偶得之美,但於瓷器燒製而言,則頗難掌控。或許正是因此,窯變多見整器施釉。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多件乾隆時期膽瓶,外壁均施窯變釉,高度多在47cm左右,體量相對較大,其窯變之色,或如紅霞氤氳,或如春花秋雲,變幻萬端。
故宮博物院藏一乾隆佳器,與臺北故宮諸器相類,器身亦施窯變釉,且尺寸相當(高48cm)。其足內施醬釉,刻「大清乾隆年制」款描金。與拍品相較,故宮藏品僅於窯變釉上,加飾金彩,雖所繪紋樣及御題詩與拍品如出一轍,但工藝及營造效果之別立現。詩前同樣書「乾隆御製」四字,詩後鈐「乾隆宸翰」「惟精惟一」金彩方章,見《故宮博物院藏御製詩陶瓷器》,北京,2016年,圖版42。
此器以火焰青之法繪製紋樣,線條、字型筆畫清晰無暈散,乃欲以人巧,營造、控制天工之美,足見其難度之高,彰顯出對火候控制的至高水準。縱觀清代瓷器,霽紅、窯變、金彩裝飾皆時常得見。然如此器將三者結合於一身,充分發揮每種釉彩之效,乃至營造出新的藝術審美境界,堪謂鳳毛麟角。嗣後歷朝,再無復見,乃制瓷工藝巔峰的絕品。
遍查資料,相似裝飾手法似僅見另二例。其一與本器無論器型、裝飾手法及紋樣題詩皆極為相仿,底款或也出自一人之手,曾上拍於蘇富比紐約,1983年12月7日,編號373,後為費莉斯女士(Ruth P. Phillips)收藏,並於佳士得香港2005年11月28日再次上拍,編號1313,成交價1916萬港幣。此後由知名收藏家莊紹綏先生雅蓄,見《中國瓷器 莊紹綏收藏》,香港,2009年,圖版67。其尺寸(高35.2cm)與本品(高32cm)相當,口沿處略去夔龍,近足處多繪變形蓮瓣紋一週,御題詩前同樣書「乾隆御製」四字,詩後鈐「乾隆宸翰」、「惟精惟一」二章,紋樣佈局與本拍品似有對稱之美,或恰為一對。
另一相似器為雍正時期小膽瓶(高19.9cm),霽紅釉上以金彩繪松竹梅歲寒三友,僅口部金彩下可見窯變光暈朦朧之效,當為初創階段之作,底書雍正六字青花雙圈款。其曾上拍於佳士得紐約,1994年6月2日,編號324,後為望星樓收藏,見《清代康雍乾官窯瓷器 望星樓藏瓷》,香港,2004年,圖版39。
此器底部所書雙框四字篆書方款,書寫規整而不失書意,極為少見,僅在品級極高的器物上偶見一二。相似寫法多見藍料彩書就,如故宮博物院藏黃地開光題詩山水人物圖方茶壺,見《故宮博物院藏御製詩陶瓷器》,北京,2016年,圖版81,其繪工頗具洋彩風格。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幾件琺琅彩及洋彩器上,亦見寫法微異之四字篆款,如《華麗彩瓷 乾隆洋瓷》,臺北,2011年,圖版4、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