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遠來看,世界海洋的前景一直十分嚴峻。據一項研究顯示,到2048年,漁業系統將會崩潰,每年約800萬噸塑膠排放到海洋,對脆弱的海洋生態系統造成相當大的損害。不過,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則對海洋的未來有了更樂觀的看法:它斷言,如果人類能夠迎接挑戰,到2050年,整個海洋環境將會大大重建。
該研究的作者說,成功的關鍵是在恢復受損的生態系統的同時,減輕對海洋的影響和壓力,以及努力降低導致氣候變化的碳排放。
該研究詳細地分析了九種海洋生態環境,即鹽沼、紅樹林、海草、珊瑚礁、海帶、牡蠣礁、漁業、巨型動物群和深海,並提出了恢復和保護這些環境的一些重要和可行的措施。
筆者列舉了一些能夠成功逆轉海洋生物衰退的模式。比如,《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和1982年關於商業捕鯨的暫停決議都減少了瀕危物種的捕獵,並有助於保護這些物種賴以生存的重要棲息地。運用適當的管理技術後,枯竭魚群數量也有所增加。
雖然這項研究對海洋未來的健康狀況提出了樂觀的看法,但它也承認某些海洋環境難以恢復。舉例來說,由於氣候變化,珊瑚礁系統受到的破壞也越來越大,恢復受損珊瑚礁的過程既緩慢又昂貴。不過,研究也注意到了尋找珊瑚,它能抵抗氣溫變化和白化的影響。
筆者認為,海上開發是一項艱鉅的工程,需要政府穩定的政策支援、大量的資金投入和科技的進步。與此同時,要在短時間內迅速採取行動。
但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英國約克大學教授卡勒姆?羅伯茨(Callum Roberts)認為,對海洋復原的最大障礙是減緩氣候變化的影響。
他說:“氣候變化是全球面臨的一個大問題,因為氣候變化增加了自然復原的難度,而隨著氣候的變化,也變得越來越困難,這就是我們現在必須迅速採取行動恢復環境的原因,因為這將有助於人類社會逐漸適應環境,並使大自然更有機會適應不斷變化的氣候。
他說:“我在區域性地區看到了恢復的過程,以及恢復的速度和規模,”他說,“在保護地區時,很容易預測反應的方式。先從那些資源較豐富、生存時間較長、繁殖能力較強的物種開始。然後,你可以在海底或海草林中看到棲息地的重建,然後,一些稀有生物會迴歸。
在本年度,本應是“超級海洋年”,原本要舉行一些海洋相關會議和談判,包括第四次《公海保護公約》談判,聯合國海洋大會,摩納哥藍色倡議,以及一些國際海事組織會議,包括與海洋環境保護委員會的會議。但大部分因為新冠疫情而被取消或推遲。
Roberts說,儘管面臨巨大的挑戰,他仍然相信海洋有很強的韌性。在禁止捕魚和其他人類活動的海洋保護區(MPA)中,這種韌性是顯而易見的。
雖然 Robertz說,要確定長期影響還為時尚早,但新冠肺炎的流行也讓海洋從人類活動帶來的壓力中得到緩解。
“很多漁船現在都不能下海了,這肯定會給海洋生物帶來短期的利益。”“我一直不清楚。但我認為,在這次危機之後,我們需要認真考慮怎樣才能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