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劑可能會產生強大的效果,但在你的大腦中,它是什麼樣子?一項新研究發現,安慰劑會對人的腦幹產生真實的影響,而腦幹是疼痛處理中心。這項工作可以幫助科學家開發出更有效的慢性疼痛療法。
未參與該研究的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生物醫學科學家Ted Kaptchuk表示,這是“對該領域的重大貢獻”。儘管如此,他警告說,還需要更多的工作探索這個基於實驗室的研究能否有實際應用。
400多年前,科學家就知道安慰劑效應了。1572年,一位法國哲學家寫道:“對有些人來說,僅僅看一眼,醫學就能起作用。”然而,研究人員一直難以理解,為什麼接受糖丸等非積極治療後患者病情有所緩解。另一方面,當病人被告知安慰劑具有副作用後,他們往往感覺很糟糕,即所謂的“反安慰劑”效應。
為了找出這兩種效應在大腦中的特徵,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招募了27名參與者——13名男性和14名女性,平均年齡23歲。科學家在他們的手臂上綁了一種恆溫器,它會被加熱到讓人感到中度疼痛的溫度。
之後,研究人員告訴參與者,他們被塗抹了3種膏藥中的一種:止疼藥、誘導疼痛藥和沒有效果的對照膏藥。實際上,這3種物質都是凡士林。
與此同時,研究小組用高解析度功能磁共振成像對志願者進行掃描,以檢測其大腦的哪個部分最活躍。大多數參與者都經歷了安慰劑或反安慰劑效應。約有1/3的人報告說,當使用“止痛藥”時疼痛程度較低,而略多於一半的人報告說,使用誘導疼痛藥時疼痛加重。
磁共振成像也顯示出這些結果。研究人員近日在《神經科學雜誌》上報告稱,安慰劑效應和反安慰劑效應都影響了腦幹的活動。安慰劑效應增加了傳遞疼痛資訊的延髓吻側腹內側區域的活動,減少了幫助身體抑制疼痛的導管周圍灰質區域的活動。反安慰劑效應則引起了相反的變化。研究結果似乎有悖直覺,但研究人員說,腦幹的多個區域在產生痛感時以複雜的方式發揮作用。
達特茅斯學院研究安慰劑效應的神經學家Tor Wager說,這種方法非常棒。“它是在超高解析度下完成的,這使其更好地識別在疼痛控制中發揮關鍵作用的腦幹。”雖然其他研究已經表明,大腦活動對安慰劑和反安慰劑效應都有反應,但他和其他專家表示,這項新研究提供了迄今為止關於大腦如何對這些現象作出反應的最詳細認知。
悉尼大學神經科學家、該研究主要作者Lewis Crawford說,研究結果可能為未來治療慢性疼痛提供了一條途徑。
目前,醫生將電脈衝應用於腦幹,這是一種被稱為腦深部刺激的方法,用於治療由神經損傷和腕管綜合徵引起的灼燒性“神經性”疼痛。但其對於癌症相關的疼痛(如神經系統腫瘤侵襲或輻射引起的神經損傷)幾十年來只有好壞參半的效果。
Crawford說,部分問題在於無法準確識別腦幹的哪個部分負責控制疼痛的調節。他說,透過將安慰劑和反安慰劑引起的感覺定位到更精確的大腦區域,新研究可以幫助縮小刺激的目標。不管是不是安慰劑,這都是一個有價值的好訊息。(唐一塵)
來源: 《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