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地管理冠狀動脈疾病,2019年ESC指南將其分為急性冠脈綜合徵(ACS)和慢性冠脈綜合徵(CCS)。
目前,最佳藥物治療(OMT)是CCS治療的基石。然而,關於CCS血運重建的問題仍存在較大爭議。
近日,在第32屆長城心臟病學大會(GW-ICC 2021)上,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的何奔教授進行了CCS血運重建相關的精彩講座,對此進行了講解。
醫脈通編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CCS的定義
CCS被定義為不同的冠狀動脈疾病進展階段,排除急性冠狀動脈血栓形成在臨床表現中占主導地位(例如ACS)的情況。CCS有以下六種表現形式:
➤穩定性心絞痛:疑似冠心病和有穩定性心絞痛或呼吸困難症狀;
➤缺血性心絞痛:新發心衰或左室功能不全且疑似冠心病的患者;
➤ACS患者滿足:無症狀,或ACS後一年內症狀穩定,或近期血運重建;
➤初次診斷或血運重建後一年以上的無症狀或有症狀患者;
➤疑似痙攣或微血管疾病所致的心絞痛患者;
➤檢查發現的無症狀冠心病患者。
CCS患者是否需要進行血運重建?
OMT仍然是CCS治療的基石。CCS是否需要進行血運重建(OMT+PCI/CABG是否優於OMT)是目前爭議的焦點。
在COURAGE研究之前,多項隨機對照研究相繼證實,與單純OMT相比,血運重建(PCI/CABG)不能進一步改善穩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的預後。
1. COURAGE研究
COURAGE研究(2287例)納入Ⅰ-Ⅲ級的SCAD患者。患者存在心肌缺血客觀證據,病變在解剖上適合進行PCI治療。
平均隨訪4.6年表明,與OMT相比,血運重建並無額外獲益。15年隨訪結果證實,與早期的較小型研究結果相似,PCI未能帶來SCAD患者的生存獲益,且未能挖掘出可以獲益的亞組人群。
然而,COURAGE研究存在許多侷限性:
➤入選標準較為嚴格,入選患者並不能代表真實世界中的患者;
➤僅53%的受試者有生存資料,未納入加拿大受試者;
➤研究所處時期,冠脈介入技術及藥物治療手段受限;
➤整體人群低危,冠脈病變相對簡單等;
➤未將CABG作為一種血運重建方案。
2. ISCHEMIA研究
ISCHEMIA研究顯示,造影后行PCI或CABG可明顯緩解心絞痛。在1年時,50%的血運重建治療組患者無心絞痛,而OMT組僅為20%。此外,SAQ總分支援在3個月、1年和3年時進行血運重建可使患者獲益。與整佇列相比,SAQ總分更傾向於支援每日(每週)心絞痛或每月至少發生1次心絞痛的患者。
該研究的受試者普遍存在以下特點:
➤缺血程度更重:基線時中重度心肌缺血佔88%;
➤冠脈病變程度更重:①存在LAD近段狹窄的患者達到47%,②三支病變的患者佔45%;
➤藥物及有創手段更先進:PCI患者佔74%(新一代支架),而CABG患者佔26%,動脈橋患者佔92%。
3. ORBITA研究
ORBITA隨機對照研究(PCI vs 假手術)表明,PCI在功能學上有效,負荷超聲證實PCI改善了缺血情況;但在6周隨訪時,兩組患者在運動時間及心絞痛SAQ評分方面並末達到統計學差異。
4.薈萃分析
大型薈萃分析(納入25項試驗)表明,與單獨OMT相比,聯合血運重建可顯著降低SCAD患者隨訪期間的心血管死亡率,血運重建後患者的自發性心肌梗死風險降低,且總體心血管獲益隨隨訪時間延長逐漸增強。
哪些CCS患者可在血運重建中獲益呢?
2018ESC/EACT血運重建指南中指出以下SCAD患者可以在血運重建中獲益:
①對於改善預後來講,有左主幹病變、近端前降支病變、兩支或三支病變伴LVEF降低、大面積心肌缺血等,且存在冠脈病變的患者;
②對於改善症狀來講,存在任何血流動力學意義上的冠脈狹窄,表現為活動誘發的心絞痛或心絞痛等同症狀,對OMT治療反應欠佳的患者。
在臨床實踐中,可透過FFR、IVUS和OCT來指導SCAD患者的血運重建策略。
FAME-Ⅲ研究(FFR指導的PCI+OMT vs OMT)顯示,在第1年時,PCI+OMT已較OMT組有顯著獲益:FFR指導的PCI減少了87%急診血運重建,改善了患者預後。2年結果顯示,FFR指導的PCI降低了主要終點、死亡及心梗累積事件的發生率,且降低了74%的急診住院血運重建率。3年結果顯示,FFR指導的PCI明顯改善了生活質量及QALY,降低了醫療費用。5年結果顯示,FFR指導的PCI組心梗風險更低且差異更大。
2019年發表的一項薈萃分析(納入了包括FAME Ⅲ在內的3項研究)顯示,在SCAD患者中,FFR指導的PCI組心源性死亡或心梗發生風險顯著低於藥物治療組。
大型觀察性試驗顯示,與CAG相比,應用IVUS和OCT可顯著降低MACE與心源性死亡的發生率。
如何選擇最優的血運重建策略?
➤解剖性血運重建:對造影顯示的超過50%狹窄的病變進行血運重建。
•完全血運重建(CR):在CABG中是指所有血管內徑達1.5mm,狹窄程度達50%的病變均進行血運重建,目前PCI術也可以達到CR;
•不完全血運重建(ICR):遺留任何一支血管及其分支殘餘狹窄超過50%;
➤功能性血運重建:根據無創或有創功能學檢查結果,僅對引起缺血的病變進行血運重建;CR與ICR的定義即有無引起功能學上缺血的病變。
在如何選擇血運重建策略方面,ISCHEMIA試驗也進行了探究。研究結果顯示,ICR/解剖性完全血運重建(ACR)組終點的發生率為13.8% vs 9.3%;ICR/功能性完全血運重建(FCR)組終點發生率為14.0% vs 10.3%。與ICR相比,ACR、FCR均可顯著減少終點的發生率。然而,協變數校正後,ACR、FCR與ICR在長期主要終點事件及全因死亡率方面均無統計學差異。值得注意的是,與FCR相比,ACR與改善臨床結局的關係更加密切.
結語
➤識別高危患者,最佳化藥物治療,精準血運重建是CCS患者管理的核心;
➤血運重建治療僅僅是全生命週期管理鏈中的一環。
全生命週期管理包括生活方式改變(戒菸、飲食、運動)、危險因素管理(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血脂)、藥物治療(抗缺血、抗栓、改善預後)、血運重建和心臟康復(住院康復、社群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