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王 娟】在上下班途中,筆者都會經過柏林一家名叫“厄爾士山之家”的小禮品店,櫥窗裡陳列著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小木偶,每個季節都會佈置的新的主題場景,總會吸引路過的行人停下匆匆的腳步,隔著玻璃欣賞上好一陣子。這些出產自德國薩克森州厄爾士山脈地區的木製手工藝品名氣很大,在全世界擁有眾多的愛好者和收藏者。
根植於礦山的木頭手工藝品
厄爾士山脈在德語中意為“礦山” ,以盛產銀、銅、錫、鈾、鈷等金屬礦產和高嶺土而聞名。當地礦業開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紀,一直持續到20世紀後期。厄爾士山區如今仍然保留著原始的礦山、水利管理系統、礦物加工和冶煉場地、礦區市鎮等重要遺產,也因此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景觀和風土人情。直到今天,當地人還常以早年礦工之間的祝福語互道問候。
在礦藏之外,厄爾士山區還有著豐富的森林資源,當地的木製手工藝傳統也發源於12世紀,人們擅長用木頭製作傢俱、勞動工具、餐具和器皿。到了近現代,由於礦產資源日漸減少,且採礦成本不斷增加,礦山陸續關閉。與此同時,當地人開始將木材工業和玩具製造業作為新的收入來源。厄爾士山區的木製品題材多樣、做工精美,其中尤以礦工和天使木偶、香薰小木人、胡桃夾子木偶、木屑聖誕樹、木頭聖誕燭臺、音樂盒等最具代表性。1967年曾發行過兩張紀念厄爾士山區民間藝術的郵票,其中就印著香薰小木人和胡桃夾子木偶。
厄爾士山脈礦區在201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薩克森州最受歡迎的旅遊地之一。眾多遊客慕名而來,漫步曾經以採礦為主業的城鎮,探訪昔日的礦洞和寶藏,瞭解當地歷史悠久的木製手工藝技術。
“礦工”和“天使”的故事
在厄爾士山區,幾乎每個家庭都會在視窗擺放當地製作的礦工和天使木偶,木偶的數量就是這個家庭裡孩子的數量,每個礦工或天使分別代表一個男孩或女孩。此外,山區許多教堂的聖壇都以礦工和天使形象為裝飾,當地年輕的男性和女性會在聖誕節時分別收到這兩種木偶作為自己的守護者。礦工木偶通常穿著黑白相間的外套,帽子上有代表採礦業的“雙錘” 標誌;天使木偶則身著五顏六色的長袍。
礦工和天使是厄爾士山區的民間藝術中最古老的主題,他們的設計靈感源自礦區人民的真實生活。早在礦業開採如火如荼的時代,礦工們終日在幽暗深邃的礦井下勞作,還經常要面臨生命危險。因此,當時在信仰基督教的家庭中,人們紛紛在礦工回家的路上擺放託著蠟燭的天使木偶,以保佑他們的父親、丈夫和兒子每天能夠平安歸來。
在厄爾士山區製作木偶都是就地取材,使用當地出產的椴木、雲杉木、樺木、山毛櫸木等,所有零件都是手工切割、打磨、拼裝,再繪製面部和服裝的圖案細節,最後加上頭髮、帽子等裝飾物。木偶也有天然木色、米色、棕色以及簡單的單色等多種版本供選擇,用來搭配不同的家居裝修和傢俱風格。可以說,每個小木偶的誕生都傾注了匠人的感情和心血以及精益求精的精神。
香薰木人備受家庭喜愛
德國人喜歡在房間裡擺放香薰,寓意保佑家宅平安和帶來好運。在基督教徒和日耳曼民族的傳說中,聲音和光亮可以在夜晚驅除惡靈,因此德國人會在聖誕前夜焚香,為全家祈求健康平安。來自薩克森州的香薰小木人兼具裝飾性和實用功能,尤其可以在冬季營造一種溫馨舒適的氛圍,體現了德國人嚴謹的外表之下特有的浪漫情懷,因此不僅受到很多德國家庭的歡迎,甚至漂洋過海銷往世界各地。
香薰小木人最初展示的是礦區裡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現在已經包括農民、廚師、獵人、士兵、牧羊人、樵夫、馬車伕、海員、聖誕老人、掃煙囪的人等各種職業,配以精緻的木頭房屋、小動物和生活用品。小木人的造型主要分為嚴肅的長臉和可愛的圓臉兩類,身體由上下兩部分組成,掏空的肚子裡可以放入香薰材料,點燃後就會從嘴裡吐出嫋嫋輕煙和芬芳香氣。有些小木人的手裡剛好拿著菸斗,好像正在抽菸一樣,非常生動傳神。
今天,香薰小木人仍在不斷創新和與時俱進中。今年德國大選前夕,薩克森州的玩具企業就以默克爾為原型設計了一款香薰小木人,以紀念這位即將退休的總理。小木人的神態和肢體動作都模仿得惟妙惟肖,點燃香薰材料後,煙氣會從頭頂位置飄出。首批300個“默克爾小木人”在釋出幾天後就售罄了。其實這已不是小木人系列第一次引入名人形象,早在去年,德國病毒學家克里斯蒂安·德羅斯騰版本的香薰小木人已經問世,他在疫情期間為抗擊病毒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