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孩子,都說是父母“陪”出來的。
一個孩子能否成才,他們之間的比拼,其實拼的是父母的陪伴。
記得有一期的《少年說》,主題是:“放下手機可以嗎?”
當時正在讀五年級的葉子健,一上臺就開始不停地吐槽父母,吐槽他們陪伴自己的時間實在太少了,甚至還懷疑自己是否親生的。
他說:“小時候,我一直以為手機才是爸爸媽媽的孩子,因為每一次抬頭看他們的時候,他們都很認真在玩手機,我想不懂手機裡到底有什麼東西,讓他們這麼目不轉睛地看著,手機竟然比我還重要。有時候爸爸媽媽想讓我安靜一點,甚至還會把手機給我玩,希望我別搗蛋。”
在說這番話的時候,葉子健早已哭成淚人。
“爸爸媽媽,求你們放下手機,陪陪我好嗎?”這一句簡單的懇求,夾雜著孩子那顆受傷的心,聽著就很心酸,作為父母,難道陪伴孩子的一點點時間都沒有?
如今生存壓力大,父母為生計,日夜奔波。
白天在外打拼累成不是人形,下班回家後只想葛優躺,玩玩手機來舒緩疲勞。
孩子想要父母多陪陪,哪怕只是陪他們聊聊天,都有一大堆藉口...
-“媽媽工作好累啊,你去做會作業吧。”
-“有什麼事明天再說吧,爸爸忙著呢!”
-“你長大了,要學會一個人玩樂才行。”
父母主動陪伴孩子的案例是百裡挑一,但不陪伴孩子的理由總是千篇一律。
雖然在情理上是可以理解的,但從道德上來看,這是父母及其自私的行為。因為孩子缺乏父母的精神關愛,對孩子有什麼影響,很多家長根本就沒有概念。
有些家長雖然表面上是“陪”在孩子身邊,但卻“陪孩子”和“玩手機”兩不誤。
“我陪在身邊也是陪啊!” 這種人在心不在的陪伴,對孩子來說,才是最深的傷害。
作家莫言說:孩子的優秀,都浸透著父母的汗水。
作為父母,羨慕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優秀時,不妨自問一句:“你是不是願意花時間陪孩子的家長?”
“陪”的是成長和關係
在朋友圈曾經瘋傳一句父母對孩子的抱歉:
“對不起,孩子。不是為了工作不想陪你,而是放下工作就養不起你。”
這是不是很多父母的真實寫照?
記得,曾經在重慶朝天門有一對父子的照片走紅。在照片上可以看到,冉光輝一手扛著百斤貨物,一手拉著僅有三歲的兒子。
左手是工作,右邊是陪伴。
一邊是生活,一邊是生存。
冉光輝由於工作原因,經常需要往外跑,這樣的工作性質,是無法抽出太多時間陪伴孩子的,但他不想錯過孩子每一個成長,最後決定將孩子帶在身邊,看著孩子一點一點長大成人。
十年後,媒體再次採訪冉光輝這對父子時,孩子笑著說:“我的爸爸是超人,我以他為自豪。他靠著自己雙手努力賺錢,我要快點長大,讓爸爸別那麼辛苦。”
從言語間可聞到,冉光輝的兒子並沒有覺得爸爸的工作很丟人,反而在跟隨爸爸漂泊的過程中,感受到爸爸的辛苦一切都是因為愛自己。
為了生活,父母總得取捨。
很多父母都會這麼選擇:“捨去陪伴,取得時間。”
家長拼盡全力,只想為孩子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和教育環境,但是,這些並非孩子最想要的東西,他們想要的是父母那“奢侈”的陪伴。
有的家長可能會說:“他們還小,所以不懂.....”
但又有幾個家長曾認真問過孩子,真正想要什麼?也許你盡全力給予孩子的,這都不是孩子想要的。
我有位做幼兒園園長的朋友,她跟我分享過一件關於孩子的事。
有一次,幼兒園在兒童節的活動中,設定了一個環節--“許願望”。孩子向父母說出自己的願望,希望他們能夠幫自己實現。你以為孩子會讓父母給自己買什麼禮物,帶自己去什麼遊樂園玩,通通都不是。而是,希望父母能多一點時間陪陪自己。
“我希望爸爸媽媽能陪我玩一會玩具...”
“媽媽,你能陪我吃完早餐再上班嗎?”
“爸爸,不要再加班好嗎?早點回家吧!”
原來孩子不是渴望物質上的滿足,只想要父母能有更多的時間陪陪自己,哪怕只是看一會故事書,又或者只是吃個早餐而已,這才是孩子的心聲。
生活皆苦,縱然有百般無奈,作為父母,依然可以為孩子帶來陽光和溫暖,用陪伴的方式愛護孩子的心靈,呵護孩子的成長。
真正的陪伴,並非只是時間上的酌量,而是用愛,用陪伴去守護著這份親子關係。
無論以後發生什麼事情,父母都會一直陪著你,共同見證,共同成長。
“陪”的是成功和自信
父母最好的陪伴,就是孩子學習中最大的“補課”。
在河北駐馬店有對學霸雙胞胎,他們是陳定一和陳弘一。
這對雙胞胎兄弟以676分和679分的優異成績,分別考上北大和清華。大家都很好奇,到底是怎樣的家庭才能教育出這樣的學霸?
優秀的孩子,離不開父母的陪伴。
想當年,這對學霸雙胞胎的父親,寫了一份學霸養生的教育心得,關鍵詞是“陪伴”。
李玫瑾教授曾說:“孩子三歲以前無論如何都要帶在身邊,養好了省心幾十年,養不好糟心十幾年”。
確實,孩子的成功和自信,往往都離不開父母高質量的陪伴。
陳定一和陳紅一的父母均是人民教師,平時工作非常繁忙,但是父母二人約定不管再忙,還是要抽出一點時間來陪孩子,陪孩子學習、陪孩子交流、陪孩子玩遊戲。即使孩子上高中之後,親子之間的陪伴變少了,只要陳定一和陳紅一有事都會第一時間找父母說,他們也一定會拿出時間陪孩子解決問題。
父母的陪伴,換來的是孩子的成功和自信。
陳定一和陳紅一的父親,曾在這份教育心得上寫道:再好的泥土,如果不經過塑造和培養,它終究不會變成一片碩果累累的農田。
孩子的成功,永遠離不開父母的陪伴。
父母的陪伴,是孩子成長最好的養分,同時也是孩子成功最好的“捷徑”。
斯坦福大學卡羅爾·德韋克教授說過:“在未來成長中,孩子最重要的能力是成長型思維。”
孩子的成長路上,總會充滿荊棘和絆腳石,各種考驗油然而生。孩子最後能否突出重圍獲得勝利,其實就是父母對陪伴成本投入的競技。
投入的主角,是父母;比拼的物件,是孩子;比拼的籌碼,是陪伴。
擁有父母的陪伴,才能讓孩子更自信,行走在成長路途上更有底氣。
這種成長型思維並非天生就有,更多是後天的培養,是父母的陪伴而賜予。
其實,不是陪伴本身這件事有多重要,而是在父母陪伴孩子的過程中,讓孩子對愛有不同層面的感知,同時讓他們能收穫自信和成功。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道:“愛和陪伴遠比教育重要,一段和諧而親密的親子關係,絕對是孩子人格的基石。”
無論多忙,家長都不要忘記陪陪孩子,孩子的成長過程儘可能地做到不要缺席。
因為真正的教育是:始於陪伴,終於教育。
始於陪伴,讓孩子全面地感知父母的愛。
終於教育,讓孩子收穫更多自信和快樂。
對孩子的教養,並非只是物質上的滿足,更多是對孩子傳輸正向能量。
優秀,是父母對孩子的寄望。每一個優秀的孩子,其實都離不開父母高質量的陪伴。
孩子未來可期,父母請用心陪伴,才能收穫花開。
家長們,一起好好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