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的東海岸上有處世界聞名的旅遊勝地仙本那。在這處海灣裡,潛藏著一個沒有國籍的民族,他們是全世界最後的海上游牧民族,被稱為海上吉普賽人。他們就是巴瑤族。在巴瑤族的眼裡,曾經的仙本那是天堂,現在卻是地獄。
巴瑤族為何要說風景如畫的仙本那是地獄,他們和這片海洋究竟有著怎樣的故事?
關注我們,帶你走進巴瑤族的生活。
巴瑤族的歷史久遠
“巴瑤”是印度尼西亞語“海上之民”的意思。這個名字貼切地形容了巴瑤族人的生活。他們以海為家,大多數人一輩子都生活在小船上,就算近年來為了生存向陸地靠近,但最多隻是停留在海岸邊的淺灘裡修建高腳屋居住。他們的生活與生產離不開海洋。已經習慣了隨海浪飄搖的巴瑤族在踏上陸地的時候還會感到頭暈目眩,出現“暈地”的症狀。
巴瑤族聚集的這片海洋介於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之間,他們有多個聚落,最大的聚落就在仙本那。
仙本那位於馬來西亞的沙巴州,這裡原是一個小漁村,隨著潛水熱逐漸為世人所知。這裡的銀色淺灘和碧藍大海吸引了全世界的遊客,在海平線以下,更潛藏著東南亞最大的珊瑚礁,涵蓋全球76%的珊瑚品種。清澈海水和珊瑚又吸引來了眾多海洋生物,讓這片海域成為地球上海洋物種最多樣的區域。
藍鯨、蘇眉魚以及美人魚原型儒艮都在這片海洋出沒。
有這樣得天獨厚的環境,難怪會孕育出一族依海為生的民族。
巴瑤族人口最多的時候有40萬人,分佈在南洋各處。誰也說不清巴瑤族到底是如何出現的。
傳說巴瑤族本來是馬來西亞柔佛州古國的侍衛。王國的公主被洪災捲走,國王命令侍衛們出海尋找公主,只有找到公主才能回到岸上。一代又一代的侍衛在海上搜尋公主,公主始終不見人影,侍衛的後代們卻適應了海洋,成為了巴瑤族。
早在18世紀的時候,荷蘭航船就有過見到巴瑤族的報告。可見這支民族的歷史悠久。
他們祖祖輩輩都生活在叫做裡巴里巴的木船上。這種細長的木船既是他們的家,也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漁船。
狹窄的船艙裡不僅要住下一家子,還要塞進各種生活用品。船尾則是他們生活做飯的地方。傳統的巴瑤族人幾乎和現代科技絕緣,很難想象21世紀的今天,還有民族只能依靠油燈照明。
由於與現代社會隔絕,他們的安全也很難保障。東南亞海上常有海盜出沒,巴瑤族根本不能和他們抗衡,即便找到海產富饒的海域,為了躲避海盜和暴風雨也只能短暫停留,過不了幾日又要啟程尋找下一個停靠地。傳統巴瑤族的一生都在漂泊中度過。
巴瑤族每天的生活很簡單
巴瑤族人都是潛水好手,除了代代相傳的民族天賦造就外,也因為他們對自己身體的大膽“改造”。為了減輕潛入深水的痛苦,巴瑤族人會在年幼的時候就戳破自己的耳鼓膜。耳鼓膜雖然不發揮傳聲的功能,但它具有阻擋外界灰塵和水流的作用,失去耳鼓膜讓巴瑤族人頻發耳道疾病。但在巴瑤族人看來,這是值得的。因為從此他們能在更深的海洋裡捕魚了。
憑藉著天分和毅力,巴瑤族人可以深潛到水下30米深的海域。巴瑤族的潛水工具也很簡單,護目鏡和自制魚槍足以讓他們的獵物從淺海魚類拓寬到珍珠及海參。這兩樣海產是巴瑤族與外界通商的重要產物。
雖然巴瑤族人的科技水平落後陸上世界百餘年,但只要他們一入水,就是名副其實的水中王者。他們的自由潛泳技術世界聞名。仙本那因為其垂直落差超過600米的深海吸引了全世界的潛水愛好者,但無論是誰見過了巴瑤族的潛水技術,都要甘拜下風。
不過潛水帶給巴瑤族的不只是食物和財富,也給他們留下了病痛。大部分巴瑤族都會患上潛水病。這個病症是由長期在水壓下工作引起的,血管內外和其他器官組織內會形成氮氣泡,最終致殘或致死。除此以外,他們的關節也會因為長期水下生活而遭到損壞。
巴瑤族的一天裡幾乎只有三件事:捕魚、吃魚、睡覺。
一天的勞作結束後,他們會把裡巴里巴一起停靠在岸邊的紅樹林裡,十幾艘木船圍攏在一起形成一個臨時聚落,遇巧的時候,還能形成四五十艘家人組成的“海上村莊”。當他們聚集在一起的時候,除了烤魚聚餐以外,還會請聚落的首領演講。巴瑤族的女性還會一起唱歌。他們的歌謠非常奇特,可以不間斷地唱兩天兩夜。這些歌謠記錄了巴瑤族人漂泊過的地方,看到過的海洋生物,當然就像其他民族的歌謠一樣,他們還會唱到自己的信仰。
巴瑤族的文化也不發達。世代漂泊的他們沒有自己的文字,這種歌謠就是他們唯一的史詩。他們的信仰也很原始,他們相信萬物有靈,大海有獨立的靈魂。
傳統的巴瑤族生活雖然與世隔絕,但在外人看來充滿傳奇色彩。天生樂觀的巴瑤族也不向往陸地生活,他們世世代代都是大海的子民,他們渴望的也只是將這種平淡的生活方式傳承下去。
但現實情況並不允許他們盲目樂觀。海盜、商業捕魚公司、環境保護組織、以及各國政府都在向巴瑤族施壓。
一些巴瑤族已經開始向海岸靠近,有人在淺灘搭建高腳屋,和艘艘木船一起構建了巴瑤族的獨特村莊。但巴瑤族仍然很少上岸。
高腳屋與我國的吊腳樓有異曲同工之妙,透過架高3到4米的屋腳讓地板遠離海平面。但巴瑤族的高腳屋面積並不大,加上露臺大概只有30平米。建造工藝也比較粗糙,屋內的傢俱也很簡單,幾乎只有必要的鍋碗瓢盆。
習慣了與海相伴的巴瑤族卻對這樣的生活感到滿足。他們在小小的高腳屋上洗衣煮飯,晾曬魚獲,透過簡易的接水裝置從屋簷收集淡水。海上生活最重要的資源不是食物而是淡水,巴瑤族人除了收集雨水外,只能上岸到仙本那取水。這是他們為數不多的上岸需求。
因為除了捕魚外,所有的生活都能在高腳屋內完成。探訪巴瑤族的旅友還在露臺上發現了一隻可愛的貓咪。
高腳屋上生活的巴瑤族其實就過著和貓一樣的生活,在不出海的日子裡,他們就聚在一起閒適地聊天休息。
這樣的生活從好的一面形容就是逍遙自在,但從另一面來看,就是不事生產、落後時代。
他們的閒適其實有被生活所逼的原因。
巴瑤族所謂的舒適是生活所迫
前些年,一些菲律賓人在仙本那海域炸魚,過度捕撈讓這片海域的海產逐漸枯竭。馬來西亞在所轄海域設立了保護區,嚴防巴瑤族人進入保護區捕魚。仙本那的巴瑤聚落已經無魚可捕,除了睡覺和聊天他們終日無所事事。
連文字都沒有的巴瑤族更不會有教育意識。除了代代相傳的潛水捕魚技術外,他們沒有什麼可以教給孩子的。這裡的孩子們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日和年齡,他們從學會游泳開始就在自成一幫地潛水玩。如果看到鯊魚,他們不會害怕,反而會興奮地躍躍欲試。
在海岸附近的巴瑤族整日悠閒度日,這使得他們的超生情況特別嚴重。這種“超生”不是以我國政策為標準,而是以他們的生活水平為標準。因為缺少魚獲,仙本那的巴瑤族常常處於飢餓邊緣。但即便父母們都很難填飽自己的肚子,他們還是接連生下小孩,有些家庭有多達十一二個的孩子,這無疑進一步加重了他們的貧困。
近些年來,巴瑤族的生存狀況引起了馬來西亞公益組織和國際救助組織的注意,他們給巴瑤族送去了一些輔助他們捕魚的現代工具,也有直接接濟他們食物。但停留在海上生活的巴瑤族始終處於與時代脫節的尷尬位置,無法獨立在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裡謀生。
其實在更早的時候,巴瑤族有試圖透過捕魚和外界通商的方式融入現代社會。但缺乏基本科學意識的巴瑤族,為了得到更多魚獲選擇了炸魚的方式。
仙本那的巴瑤族曾控訴菲律賓人炸魚摧毀了他們的海域。
但其實另一些巴瑤族聚落也曾是其中的一員。迫於生存,他們只能透過這種手段快速牟利,不過最後傷害的還是自己。竭澤而漁的捕撈讓當地的海洋生態遭到極大破壞,也讓馬來西亞政府下定決心對巴瑤族採取強硬手段。最終造成了仙本那巴瑤族的悲劇。
近年來,不斷有巴瑤族被趕上陸地生活,但當地居民並沒有接納他們,只是提供了沙灘的邊緣一角讓他們居住。就在巴瑤族的陸上聚落旁,就是聞名全球的卡帕萊度假村。兩者只有一道棧橋之隔。在酒店保安的嚴格管理下,陸上巴瑤族早已清楚自己不被允許踏上度假村的領地。即便如此,這個小小的聚落還是被鐵絲網圍了起來,他們的進出受到嚴格管控。
村落的居住條件非常差,基本的水電供應也不能保證。離開了大海的巴瑤族更難謀生。他們一般會在海灘邊擺攤販賣加工粗糙的海產品。偶爾會有當地的嚮導和好心遊客給他們帶來一些食物。有時候,為了討好遊客,村子還會派小孩們表演跳水。
陸上的巴瑤族對遊客很友好,他們清楚自己和遊客們處於世界的兩端。但在質樸的巴瑤族人眼裡,遊客只是和他們平等的好心人。他們不會為自己的困窘感到自卑。
只是巴瑤族人也沒有把自己當成陸上民族的夥伴,他們仍然渴望回到大海,回到狹長的裡巴里巴上去。
仙本那的巴瑤族人曾在採訪中說,他們的故鄉本來是天堂,如今變成了地獄。
無魚可捕,無家可歸的巴瑤族究竟何去何從呢。
你如何看待巴瑤族的生活方式呢?你覺得他們有機會和現代社會和睦相處嗎?
留下你的評論吧。喜歡本期內容的話,記得關注點贊和轉發。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