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八泉折回到田家灣村道,沿著八十八路口站前行,在岔道口往右,過涵洞,經古道民謠中的“七十里韓愈走馬嶺”、再過黃泥坳到萬壽橋村可行至萬歲橋。此段已無青石板路,有幾個路口,可直接導航萬壽橋村六組,到達萬歲橋。
據《湖南交通志》記載,郴州萬歲橋是湖南最早的橋。該橋始建於秦代,是郴州城區裕后街南至宜章九十里大道上的一座重要橋樑,也是湘粵古道的標誌性建築。
說來慚愧,路過萬壽橋很多次,也沒有想到附近還有座萬歲橋,更沒想到它還是湖南最早的橋。
至於為什麼叫萬歲橋?據資料考證,說法不一。有說萬歲橋原名為萬會橋,為古道相交之處,旅人彙集之處;也有說是因為橋下的郴江上游在古代叫千秋水,千秋水發源地為萬歲山,由此得名;還有說萬歲橋因銷售萬歲靈木而馳名,萬壽橋村因萬歲橋而得名……
民間也有自己的說法。有一個熱心村民告訴我,聽他外公說,當年日本人想炸這座橋,投放了一個炸彈,也只炸了一個小洞。由於橋非常牢固,工匠都抱怨,這橋不倒,我們吃什麼呀?
另外,萬歲橋還經受過大洪災的考驗,雖然水漫過橋面,但橋並沒有沖毀。按照村民的這個說法,因為萬歲橋自古以來就非常堅固,所以叫萬歲橋。
村民還說,以前有個小孩不小心掉到橋下卻毫髮無損,因為橋上有阿彌陀佛。我想民謠中“六十萬歲橋上過”“萬歲橋念阿彌陀”就是這個來歷吧。在村民心中萬歲橋有菩薩保佑,自然是千秋萬歲,流芳千古了。
那麼湖南最早的橋為什麼在郴州呢?從資料中瞭解到,郴州被稱為“湘粵之孔道“,是從中原南下嶺南必須要經過的地方。郴州素為林中之城,無大江大河,行不了船,修不了運河,只能用騾馬運送。以秦朝當時的架橋水平,比起大江大河,在郴江上修橋更容易可行。故湖南最早的橋在郴州。
自8月份發現萬歲橋後,我前後來了四次,看了學,學了看,每次來都有新發現和新收穫。
第四次來萬歲橋是聽說橋下有一個鎮邪之寶,在橋洞的正中間插著一把古劍,劍身是直指河水。
為了探究橋底下到底有沒有鎮壓河妖的寶劍,我特地冒著酷暑徒步而來。正逢一群鵝和鴨在橋底河道嬉戲,為寂寞的古橋平添一份生機,一路的疲憊與炎熱瞬間被這一美好風景沖刷掉。
帶著好奇心,我下到橋底,把五個橋洞全都細細觀察了一番。結果是沒有。沒有寶劍,也沒有河妖,只有一條蛇皮懸掛在橋洞石壁上,隨風飄揚。
我不由啞然失笑,覺得自己太傻,不應把傳說當真。想想看,就算有寶劍,也應該早就進了文物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