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眉鎮東頭的張海娃,有個叫王大山的幹兄弟。兩人當年跑馬車販菜的時候相識,一直你來我往,比較親近。
過去那個年代的人啊,生不出兒子來,就意味著斷了香火,因此王大山女兒生了三個,卻還是繼續在生娃,鐵了心要出個兒子來。
為了躲避計劃生育,王大山想盡了辦法,妻子生的三個女兒,一個他寄養到了表兄弟家,另一個,他寄養到了幹兄弟張海娃家。自個兒身邊,他就留了一個。
要說這王大山啊,思想是傳統,但倒也是條漢子。
他雖然把自己的姑娘寄養到別人家裡了,但是孩子的吃穿花用,他都會按時給人家送過去,每年都還要親自去看望孩子幾回。
他打算呀,等政策不那麼嚴了,孩子大一點了,就把她們接回來。
王大山第四個孩子終於是個男孩,王大山有了兒子,心願滿足了,但是對兩個寄養在外的女兒,他卻愈加思念,心中的虧欠感,也越來越濃烈。
那兩個姑娘漸漸長大,王大山每次去看望她們,都捨不得離開。
過了一段時間,政策不太緊張了,王大山打點了幾個村幹部,打算把孩子接回來,要是有人問,就說是親戚。
寄養的表兄家的女人,王大山很順利就接回家了。表兄也高興他們父女團聚,但是寄養在幹兄弟張海娃家裡的姑娘,等王大山去的時候,卻怎麼也找不到人。
王大山著急了,再三追問女兒去處,張海娃這才吞吞吐吐告訴他,姑娘已經讓他給送出去了。
王大山一聽這話,如同晴天霹靂,他逼問張海娃把姑娘送到什麼地方去了,張海娃吱吱嗚嗚說不清楚。
後來,有個好心的鄰居看不過去,悄悄告訴王大山,張海娃已經把他姑娘賣給一對說話操著四川口音的夫妻了。
王大山心中非常怨恨,他怨恨自己不該把女兒寄養在張海娃家,也怨恨張海娃背信棄義,把自己的姑娘賣給了別人。
張海娃見王大山已經知道了他做的事情,也就不再隱瞞了。
這些年,王大山雖然把姑娘寄養在他家裡,但是好處著實給了他不少,他自知理虧,面對王大山的指責,只能裝死豬。
買走王大山女兒的那對四川夫婦,沒有給張海娃留下任何聯絡方式,也沒有告訴張海娃他們家住在什麼地方,給了錢帶了孩子就走了,所以王大山再三逼問,也沒有從張海娃這兒得到任何有價值的訊息。
往後這些年,只要活兒不忙,王大山就去四川尋找女兒,但是他找了很多年,直到兩鬢斑白的,卻還是沒有結果。
再說張海娃。
這小子有一兒一女,女兒嫁人之後啊,倒也過得平靜,雖然條件一般,不能孝敬他多少,卻也沒給他添什麼煩心的事兒。
張海娃的兒子相貌猥瑣,個子很小,張海娃花了老大力氣,幾乎掏空了家底,這才給兒子娶了一個媳婦,小媳婦很俊俏,進門幾年,就給張家生了兩個胖小子。
張海娃樂得嘴都合不攏了。
但是好景不長,張海娃兩個孫子一個五歲,一個三歲的時候,鎮上來了戲班子,嗨,諸位可能猜錯了,這個戲班子,並沒有把張海娃的兩個孫子拐跑。
拐跑了誰呢?拐跑了張海娃兒子那個俊俏的老婆。
戲班子裡的年輕小夥多,長得又都精神,張海娃的兒媳婦,從小也喜歡這一套,戲班子在街上唱了七八天戲,她就去看了七八天。
最後,她和一個年輕小生勾勾搭搭,戲班子走的時候,她竟然就撇下兩個兒子,跟人家跑了。
這女人,本來就不是個正經人,在鎮上的名聲老臭,要不然,能跟了張海娃的兒子?
後來,張海娃也就走上了王大山的路。他和兒子四處尋找兒媳婦,走了很多地方,終於在陝西的一個縣城找到了當年的那個戲班子。
但是戲班子早就換了老闆,還留在戲班子裡的人,都說當年那個小生,拐了一個年輕媳婦之後,也就離開戲班子了,至於去哪兒了,一問三不知。
多年過去,張海娃認命了。兒子長得那副嘴臉,又帶了兩個小孩,這輩子娶媳婦是沒希望了。
只是可憐了那兩個小孩,沒媽的日子好過不到那裡去,肯定也是前世造了孽吶!
就說這人世間的事情吧,巧不巧,巧到讓人怕。
王大山非要生個兒子,為了生兒子,他把姑娘都寄養了出去,最後是生了兒子了,卻失去了一個女兒。
張海娃把別人的姑娘賣了,自個的媳婦卻丟了,他讓王大山奔波半生,他自個兒的後半輩子,也過不安穩。
善惡終有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