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區的南塘老街,東錢湖的韓嶺老街於市民很熟知,而東吳鎮的天童老街則很少有人提及。天童老街,這是一條有故事的老街。
“東南佛國”天童寺,聲名遠播,最盛時寺中有僧人近千,位列“佛教禪宗五大名山”之一,時有尋禪的文人墨客探訪至此。六峰簇擁的天童寺,唯獨南面天闊山遠,千百年來,人們進山朝拜,從小白嶺而來,二十里山路。王安石緩緩吟出詩句:“山山桑柘綠浮空,春日鶯啼谷口風。二十里松行欲盡,青山捧出梵王宮。”
必經之地漸漸形成了一條老街,那便是天童老街。整條街道呈東西走向,分屬於童一村和天童村。 東通北侖及象山港,西通小白村、阿育王寺,自宋代起,天童老街就是遠近聞名的街市。在交通不發達年代,天童老街還是水陸商品的集散地,從港口上岸的新鮮海產,由天童老街到東吳鎮小白河埠頭,再由水路運進寧波城,是“東鄉十八街”之一。街道雖不長,承載著太多舊時的歲月繁華。
我們是綠色出行。當車行至寶瞻線,沒多時就能看見一座醒目古塔-少白塔,就是古人前往天童寺時最鮮明的路標,高高屹立於少白嶺之巔,是 寧波十大古塔之一。
山道彎彎,樹木蒼翠,太白湖靜臥於青山之中,遠山映襯下,是白牆黑瓦的村莊。
下了車,我倆從西入口進入老街。陳列的老物件,於我們這樣年齡的人並不陌生。老街很是安靜,諾大的一間咖啡館,只有我們倆,閒閒地和主人搭話,她說,雙休日和長假人氣才旺。喝完咖啡,出門便有了熱鬧景,原來來了一輛旅遊大巴,下來了一拔上海老年人。
古樸野拙的石牆、瓦爿牆,明清代門窗,傳統的建築,老井,石磨、溪潭石,這些生長於天童老街的老物件、老樣式等特色文化要素,或以實物,或以彩繪、圖片展示等方式,呈現著老街的昔日風貌。
老奶奶閒坐在老屋前,瞌睡著。水池前,婦人們洗涮的是番薯,正是做山粉的好時光。一家理髮店,招牌寫著”剃頭店“,感到很親切,過去的老時光又回來了。小店鋪,烏米餈粑,灰汁團等,禁不住店家的熱情,買了一袋烏米鍋巴。街市不見繁華,與日子有關,也與時辰有關,他問村民,菜場可近?告知早已收市了。
老街規模大的建築,是太白廟和王家祠堂。
太白廟,儲存完好,戲臺頂部的藻井是寧式戲臺常見的 螺旋頂,簷下斗拱全由彩畫貼金描繪裝飾。
在桂花幽香中,我讀著孝子的故事,這座廟裡供奉的既不是佛也不是道,而是唐朝的一位孝子。天童老街上的人用年復一年的盛大鑞會紀念著他,傳承著對孝的尊崇。
王家祠堂,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堂名“永思堂”,有進士匾和登科匾。後又增修戲臺及兩旁廊屋。據王氏族譜記載,:“吾族自臨川 荊國公分派以來,徙居四明。歷宋至元,而有仁五公徙居於此,為天童族之始祖。”仁五公即王師文,系王安 石第十一世後裔,他定居天童後,娶天童中街戴氏之女,成為天童王氏第一代始祖。
老街,更像時光劇院,水龍會、萬壽堂、茶行……無數的故事鎖在裡面,有時間,靜下心再去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