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晚報全媒體訊(記者梁樂)由於採用了在新疆成功應用的棉花覆膜滴灌技術,近日位於烏茲別克的棉花示範基地喜迎豐收,相比傳統的大水漫灌種植方式取得明顯的增產節水效果。這對棉花覆膜滴灌技術在該國的推廣有很強的借鑑作用,從長遠來看,更是當地保障生態用水、提高當地農民收入和助力解決鹹海生態危機的關鍵技術之一。
記者從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瞭解到,乾旱缺水和土壤鹽漬化是影響乾旱區農業發展與生態安全的主要限制因子,已成為抑制作物高產與植物活性的兩大非生物脅迫因子。膜下滴灌技術有利於作物產量和水分利用率的提高,能使作物主根系區形成脫鹽區,可促進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多年來該所科研人員紮根新疆棉花主產區,不斷最佳化和提升膜下滴灌技術,目前已經形成較為成熟的技術方案並在新疆廣泛應用。
今年以來,中科院新疆生地所藉助中國科學院A類戰略性先導“絲路環境”專項“中亞大湖區水生態系統相互作用與協同管理”課題,將棉花覆膜滴灌技術推廣到烏茲別克重要的棉花產區卡什卡河州,並於近日進行了現場測產。105畝的示範基地中,棉花實收測產平均畝產達404.06公斤,相比同地區大水漫灌地增幅達140%,同時節水50%以上,測產結果達到了課題設計目標。
據瞭解,鹹海是位於中亞的鹹水湖,坐落於哈薩克和烏茲別克交界處,原為世界第四大湖。近幾十年來,隨著氣候變化以及人類經濟社會活動強度和規模的不斷增大,鹹海流域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鹹海大面積萎縮,出現生態危機。
為恢復鹹海生態環境,促進中亞大湖區綠色發展,新疆生地所先後開展了一系列專案和課題,旨在評估區域生態服務風險,發現生態恢復主要驅動要素,形成水生態社會協同發展管理模式,同時提出中亞大湖區水與生態綠色發展的保障方案和路線圖。其中,覆膜滴灌技術是保障生態用水、提高當地農民收入和助力解決鹹海生態危機的關鍵技術之一。目前,烏茲別克正推行棉花覆膜滴灌技術,並計劃未來節水90億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