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安徽鳳陽的小崗村的18位農民簽下了一份“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生死狀,開創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先河。
在重慶市黔江區,也有一位農民冒險將土地分給農戶,自產自收,當年就見到較好的效益。
他的這次冒險舉動,比小崗村事件還早了兩年。回想起當年的經歷,他至今記憶猶新。
他叫馬文榜,今年79歲,重慶市黔江區水田鄉大塘村人。1942年,馬文榜出生於原四川省黔江縣金溪區水田公社黃連坪生產隊。
十四五歲的時候,因家庭貧困,他隻身外出,到湖北省咸豐、來鳳、宣恩等地乞討求生,後來在來鳳縣拜一個石匠為師,學習石匠手藝,學成後參與了來鳳縣兩座水庫的建設。
大約在六十年代中期,馬文榜回到家鄉。得知當年生產隊人均糧食產量只有200餘斤,他便在社員大會上提出意見。
隊長有些不高興,對他說:“你行的話你來當這個隊長如何?我把位置讓給你。”
當時有公社幹部在場,幹部提議讓馬文榜當隊長,徵求社員們的意見時,沒想到全員一致贊成,就這樣,他當上了生產隊長。
馬文榜在外面見到了一些世面,加上聰明能幹,膽子較大,在他的帶領下,生產隊各項工作較為突出,當年人均糧食產量就達到了700多斤。
1976年2月,天氣連續放晴,看到當時氣候轉暖,公社下達指示,要求各個生產大隊抓住氣候條件,搶耕搶種,提前下種育苗,早日完成紅薯栽種任務。
當年在武陵山區,紅薯也算是主要糧食之一,收成好壞,直接關係到社員群眾吃飯的大事。上級做了指示,就必須遵照執行。很快,馬文榜就帶領社員按時完成了當年的紅薯下種任務。
天有不測風雲,種薯剛下到地裡不久,氣溫驟降,並下起了大雪,種薯全部凍壞,造成了較大的損失。
看到這種情況,馬文榜十分心痛,這樣下去,今年的生活就會出現很大的問題。晚上,他輾轉反側,睡不著覺,翻來覆去地思考著應對問題,忽然一個大膽的想法在他的心中萌生。
等到雪凌一過,天氣好轉,他就開始了計劃的實施。
他組織社員將成片的土地劃成小塊,然後分到每家每戶,讓他們自行耕種,也就是包產到戶。
糧食收成後也不交公,不管收穫多少,全部歸自己家裡所有。
為了有口飯吃,社員們都暗自努力,精心耕種和管護,當年,紅薯就大獲豐收。
另外,集體種下的紅薯只是凍壞了上半部分,下半部分仍然長出了秧苗,他們把這些秧苗栽種到尚未分完集體土地中,也得到了較大的收穫。
這一年,因為紅薯的大獲豐收,社員們吃不完,隊裡用它養了6頭肥豬,年底宰殺後,家家戶戶都分到了不少的豬肉,過了一個快樂的新年。
喜獲豐收的訊息很快傳到了公社,公社領導召集各個大隊的社員代表前來參觀,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當年不允許分土地搞單幹,所以馬文榜和社員們對上級進行了隱瞞。但是沒有不透風的牆,沒多久,馬文榜私分土地讓社員單幹的事情被人舉報。
公社馬上派出工作組到生產隊調查處理,並召開社員大會,對馬文榜進行了批鬥。
會上,除了告狀的兩人外,其餘社員都沒有發言。
最終,馬文榜被免去了隊長職務。
後來,中國農村迎來重大改革,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下方到戶後,馬文幫在農忙之餘又重操舊業,當了石匠,主要承接墓碑加工。
妻子早年去世,他一個人撫養著4個小孩,墓碑加工成了他維持家庭生活的主要來源,他將四個孩子養大,幫他們成家立業。一直幹到70歲,才停業休息。
現在,他的小兒子擔任村委副書記,繼續帶領村民們發家致富,實現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