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智慧音箱到智慧冰箱,從智慧開關到智慧門鎖……生活中越來越多產品被貼上了“智慧”的標籤,“全屋智慧”概念正逐漸流行開來。
然而,一些所謂的智慧家居產品噱頭十足卻並不實用,甚至連基本功能都難以保證,還可能存在隱私洩露風險。再加上作業系統互不相容,反倒給消費者添亂。
雞肋 智慧冰箱大屏推送廣告
“全屋智慧金秋家裝季”“智慧預約,APP遠端操控”……走進東四環附近的家電賣場,程佳發現“智慧”幾乎已經成為產品的標配。無論是破壁機、飲水機等小家電,還是空調、冰箱、洗衣機等大家電,似乎只要有了“智慧”加持,就會立刻顯得“高大上”起來。
“有些東西看起來挺唬人的,其實細想就知道,沒多大用處。”前不久,程佳曾見識過一款科技感滿滿的智慧冰箱。
“號稱能追劇、能買菜,還能刷抖音。”與傳統冰箱相比,這款智慧冰箱多了一塊觸控大螢幕,但程佳對這樣的設計有些費解,“切菜或者炒菜的時候,都不可能面對著冰箱,難不成一邊忙著手上的活兒,一邊扭頭去追劇?與其在既有油煙又很嘈雜的環境下站著追劇,還不如快點專心做好飯,出去坐著慢慢看。”
更令程佳哭笑不得的是,智慧冰箱的大螢幕還會時不時推送廣告。“刷碗想幹淨,就用魔力擦”“轉涼了,備個毯子”……廣告頁面下方,還會“貼心”地配上二維碼,方便使用者掃描下單。
“難道是嫌電梯間的廣告還不夠多嗎?自己花錢再搬個廣告屏回家。”在程佳看來,搞好核心功能遠比增加附屬功能來得更重要。只可惜,這款智慧冰箱有點本末倒置。在黑貓投訴平臺,記者看到多名消費者反映這款智慧冰箱存在壓縮機故障,造成無法制冷等問題。
同樣經常被吐槽“雞肋”的,還有智慧化程度難以捉摸的掃地機器人。“買的時候,店員一個勁兒地介紹它有多‘聰明’,包括規劃清掃路徑、掃完自動回充之類的,我以為可以徹底解放雙手,沒想到真等用的時候,才知道有多少坑。”徐倩發現,掃地機器人在工作時風機噪音太大,於是將其設定為無人在家時啟動清掃。
“等回了家,不止一次看到掃地機器人中途罷工。”仔細檢查後,徐倩總能從底盤的主刷翻出各種纏繞進去的雜物,“有時候是孩子的小玩具,有時候是長頭髮或繩子,一旦卡住就要手動清理,真夠麻煩的。”
作為家有寵物的使用者,掃地機器人還曾讓徐倩欲哭無淚。“有一次,家裡的狗狗拉了便便,掃地機器人沒識別出來,直接塗得滿地都是,等我回來推開門,整個人都蒙了。”回想起慘不忍睹的畫面,徐倩至今仍然心有餘悸,“那一刻,覺得這傢伙不是智慧而是智障,後來好長時間都沒再用,擱在角落裡落了厚厚一層灰。”
侷限 多臺裝置就又多個應用
智慧風扇、智慧洗衣機、智慧電熱水壺……不知不覺中,董浩然已經給家裡添置了不下十種智慧產品,卻沒有享受到想象中的智慧生活。“每個品牌都有自己的APP,結果多一臺裝置,就可能要多下載安裝一個,互相之間也不相容,搞來搞去手機上多了一堆APP,還要分別控制,照樣很繁瑣。”
對此,廖曉茹深有感觸。“因為下載得太多,我索性在手機桌面上建了一個資料夾,專門用來放這些APP,可真到用的時候,還是不方便,開啟這個調溫度,再開啟那個調亮度,相當於把遙控器集中到手機上,這樣的產品稱不上智慧。”廖曉茹覺得,智慧家居仍處在各自為戰的局面,各個系統之間的無形壁壘,導致產品停留在單機運轉而非多機聯動的狀態。
目前,擺在消費者面前的只有兩種選擇,要麼接受多個品牌產品單打獨鬥,要麼接受單一品牌全屋智慧產品。“可問題在於,像後者這種所謂的‘全屋智慧’往往意味著選擇嚴重受限,因為很難有一個品牌的所有產品都剛好能讓使用者滿意,況且後期自己升級改造的空間也被大大壓縮。”身為智慧家居愛好者,趙鑫更傾向於根據個人習慣量身打造,讓產品連為一體,全面感知需求並自動協同運轉,“比如,晚上回家推開門,從玄關到客廳的燈依次亮起,窗簾自動合上,空調進入合適的模式,電熱水壺把水加熱到剛剛好的溫度……”
不過,這一切實現起來沒有那麼簡單。“單單是一個燈光控制,就折騰了好多遍。”趙鑫特意買來多個智慧開關和人體感應器,希望透過安裝和設定,達到“人來燈亮,人走燈滅”的智慧效果,過程中遇到不少挑戰。
“人體感應器既能探測到人的活動,也能探測到動物的活動,這就可能出現誤判,究竟安在什麼地方很傷腦筋。”在趙鑫家裡,寵物狗曾多次因被探測到而觸發燈光開啟,“有一天晚上,陽臺的燈莫名亮了好多次,後來才發現是因為狗狗跑來跑去,只能重新調整人體感應器的位置。”
趙鑫發現,人體感應器的烏龍事件不僅包括誤開,還包括誤關。“有時候坐在那兒一段時間沒動,就會被誤認為這個區域沒人,結果燈自己關了,也會很尷尬,特別是在衛生間的時候。”趙鑫正在研究如何透過設定更復雜的關聯條件,讓人體感應器在人相對靜止的狀態下判斷更為準確,“到頭來,還是要自己勞神費力。”
風險 個人隱私存在洩露可能
“更大的麻煩在於一些潛在的安全問題。”對智慧家居資深使用者劉睿來說,早些年入手的智慧音箱給自己帶來過不少新奇的體驗,但隱憂相伴而生,“一個週末下午,我和孩子正聊天,結果智慧音箱突然‘插話’,嚇了我們一跳,這才意識到原來它一直在監聽,覺得挺可怕。”
不同於智慧手機或電腦等裝置,智慧家居在生產時內建作業系統後,很少再有人會做更改,並且長時間處在靜默待命狀態,這就給了駭客可乘之機。
“智慧家居行業現在還不成熟,很多系統基本等同於沒有免疫力的‘裸奔’狀態。”想到自己家裡什麼樣、每天在家做什麼都會隨時掌握在駭客手中,劉睿感到不寒而慄。事實上,這樣的擔憂不無道理。日前,在陝西西安舉辦的“2021國家網路安全宣傳週”中,工作人員就在互動展區向人們展示了一臺普通掃地機器人如何秒變竊聽、偷窺工具。
“這款掃地機器人對外的埠服務存在漏洞,透過這個漏洞可獲取掃地機器人的控制權,控制其運動軌跡,還可以進行錄音、拍照等。”工作人員提醒,在購買物聯網智慧裝置時,要儘可能選擇有安全保障的產品。專家也表示,今年國家頒佈了《資料安全法》《個人資訊保護法》,對個人資訊保護、資料安全等問題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應以此為基石,不斷推進技術創新,建立起自主可控的資料安全生態。
據瞭解,儘管大多數企業在智慧家居產品的研發中會對其進行安全評測,但國家層面針對智慧家居安全評級的統一標準仍待制定和完善。“智慧家居不能一味追求銷量而忽略質量,應該始終把使用者的安全放在首位。”劉睿期待著,未來的智慧家居產品不僅能更懂人心,還能更讓人放心。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樊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