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鵬汽車董事長兼CEO何小鵬透露了旗下飛行汽車的最新進展,稱2024年實現量產,且價格控制在100萬元以內。其實,9月以來,城市空中出行概念驟然升溫,資本頻頻下注電動垂直起降(eVTOL)飛行器企業,不少企業也定下五年內商業化的目標。這種態勢儼然是一種只要有資本,只要造出來就可以立即起飛的狀態。
科技潮流帶給人們的想象力是無限的。空中汽車這個概念並不新鮮,但是嘗試者畢竟屈指可數,實際使用者更是難以描述。這意味著,科技能做到的事情,畢竟都要遭遇法律、交管、商業與需求的重重考驗。
之所以說是飛行汽車,是為了和真正的飛機區別開來,是汽車企業能夠名正言順開發和接手的一個理由。但是,與大眾想象中的“飛行汽車”不同,大多數eVTOL僅僅是飛行器,不具備陸行功能,哪怕有企業給它裝上了四個輪子。
既然如此,企業做的就是航空器產品,航空器自然就要遭遇空域管制的牽絆。從這一點來說,所有汽車企業其實都是在跨界轉行,是在挑戰現行監管模式。挑戰就要等待,也可能失敗。偏偏這一點,幾乎所有開發企業都避而不談,生怕投資者都不來了。
除了空管,讓企業需要直面的問題是,飛行汽車起來了,究竟什麼使用者會為此埋單。一方面,當前的無人駕駛汽車尚且處於試驗區,並未大面積商業推廣。沒有多少人會因為它是無人駕駛,感覺特別高科技還特別安全,所以勇於嘗試。如今加上了高空的維度,危險性更是超過汽車的百倍,那麼這個市場如何撬動。沒有市場的玩意,只能是玩具,更像是風景區的熱氣球。
有人說,這些飛行器能力解決交通堵塞問題。恰恰相反,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數年之類,這種飛行器最不會被允許的就是在穿越鬧市上空飛行。只要看看現在各地對普通小型無人機的監管就可以感覺空域之敏感。在重要商業區、各大機構、名勝區等上空,幾乎都是禁飛的。如果一個動輒過噸的龐然大物,還有高高在上、俯視眾生的環境條件嗎?
從更長遠來說,每個開發企業還要做服務商,想打造“空中Uber”。現實是,如果空域不開放,那麼這種只能起飛不能移動的“汽車”,還如何形成市場網路效應,更別說發揮規模效應了。
《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徵求意見稿)》已於2018年1月公開徵求意見,至今尚未出臺。可以預計的是隨著玩家增多、資本湧入,政策也會作出表態。可以想象,這個過程是一個互相博弈的艱難歷程,作為廣大消費者也只是一種看客而不會是頭批的乘客。
來源: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