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疫情影響持續,數字化轉型已成為製造企業的共識,在這一過程中,電商等數字化人才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也是中小製造企業需要彌補的短板。
近日,國內最大的線上供應鏈平臺1688聯合智聯招聘釋出的《2021製造型中小企業電商人才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顯示,製造型中小企業電商人才呈現顯著的年輕化趨勢,27歲及以下佔比60%以上。但中小企業電商相關崗位人才供給數佔崗位需求量的約70%,市場緊缺程度依然較高。
《2021製造型中小企業電商人才白皮書》顯示,當前中小企業電商相關職位需求量和人才供給數均呈現上升趨勢,且差距在持續擴大。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製造型中小企業電商起步晚,處於行業上升期,行業整體的工作經驗年限相對較短,人才年齡趨向年輕化。其中,27歲及以下佔比60%以上, 18-21歲的00後佔比13%。有10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人才佔比29.46%,多為管理層。從學歷分佈上看,大專學歷人才以46%的佔比位居首位,本科學歷人才以37.6%的數量位居其後。
在持續流入新年輕人才的情況下,中小製造企業的電商人才仍然高度緊缺。從具體的崗位來看,在製造型中小企業電商人才市場中,高階崗位如高階管理、資深運營、電商店長、電商運營專員熱度較高。電商業務員、客戶服務、電商資料分析屬於中等緊缺程度。短影片直播推廣、電商文員市場緊缺程度相對較低。新媒體運營及設計美工市場處於相對飽和狀態。
除了核心崗位的人才緊缺外,人才分佈不均以及企業自身的吸引力不足也加劇了製造型中小企業電商人才流失。
白皮書顯示,製造型中小企業電商從業者分佈區域差異明顯,人才向電商發展成熟區域流入傾向明顯,廣東、浙江、江蘇人才聚集效應顯著。從全國來看,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聚集的製造型中小企業電商人才佔比達41.4%。其次是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人才佔比達26.9%,這兩個區域人才儲備較多。中原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人才佔比相對少,分別為8.9%、5.1%、4.2%。
人才“東南飛”,主要原因在於廣東經濟體量大,能給求職者提供更高的薪酬、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大的發展空間。與此同時,大灣區的產業數字化升級也增強了對電商人才的虹吸效應。在具體城市上,廣州、金華、深圳、杭州等城市制造型中小企業電商人才所佔比例在全國城市中佔據前十。其中,廣州、金華分別以11.8%和9.8%列居前二。
另一方面,超過一半的製造型中小企業對於電商人才的吸引力並不理想。白皮書顯示,企業難以留存電商人才的主要因素包括:薪資待遇增長及其穩定性無法匹配人才的期待,缺乏人才培養機制,企業難以提供良好的工作與生活環境,缺乏有效的績效管理制度,企業不重視團隊建設等。
數字化轉型已成為製造企業的共識,如透過直播帶貨、社群運營、平臺經濟等數字化的運營手段,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而在這一過程中,電商人才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也是中小製造企業需要彌補的短板。
據南都記者此前走訪調研,擅長生產製造的企業,往往在設計、渠道或品牌等方面存在短板,同時地處遠郊的工廠對人才的吸引力遠遠弱於知名品牌企業,由此陷入招人越來越難、短板越來越短的惡性迴圈。此外也有部分60後、70後的珠三角工廠老闆自我膨脹,缺乏創新思維,對企業仍採用人情化管理,對年輕人沒有信任感。“電商運營一定是年輕人的專長,但很多工廠老闆對年輕人沒有信任感,總想找自己信得過的‘熟人’,結果就是一直做不起來”,一名電商從業者曾向南都記者吐槽道,電商已成為老一代外貿人的心病。
事實上,近年來,政府、高校以及電商平臺均在尋求幫助中小製造企突破人才瓶頸的途徑。
自2020年初阿里巴巴宣佈時隔11年再次啟動扶助中小企業的特別行動“春雷計劃”,1688便開始線上下建立區域電商服務中心,培養電商人才的計劃。
截至目前1688中小企業商學院在深圳、廣州、金華、溫州、台州、東莞、佛山、杭州10所城市均有落地機構,同時1688聯合各地院校在全國20個重點產業帶城市推出人才雙選會,透過工廠線上報名,高校線下辦招聘會,幫助畢業生找到合適崗位,為製造業企業輸送精準電商人才。
10月21日,1688為百萬工廠數字化產業升級推出“開天眼計劃”,校企聯盟“產業電商人才培養計劃”等系列計劃。
其中“工廠開天眼計劃”主要解決工廠“旺季招不到工人,淡季拿不到訂單”的問題,透過對工廠資訊、消費需求、市場趨勢等進行分析預判,打破供需兩端物理距離和資訊隔閡。
針對產業電商人才缺乏問題,1688聯合高校、社會機構、創新型企業等籌建產業電商校企聯盟,1年內計劃為源頭製造業工廠培養5萬產業電商人才。
除了產業電商校企聯盟豐富行業人才資源之外,製造型中小企業也應該從自身出發提高人才的吸引力和留存率。上述白皮書指出,製造型中小企業首先應提升團隊建設能力,建設良好的工作環境以吸引人才,其次以開放心態吸納年輕人才,發展校園招聘通道,積極儲備年輕人才,同時合理佈局淡旺季招聘需求,此外還需要提供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薪酬及明確的發展空間。
採寫:南都記者 馬寧寧 實習生 李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