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認為自己平庸的人終將平庸,堅信自己在某些方面有天賦的人,透過刻意練習,最終也會被譽為天才。
北京媛創文化傳媒CEO劉媛媛,曾在媛創學堂26天寫作訓練營中“反覆提及“刻意練習”,那時候我在想講究是一本怎樣的書呢?
抱著懷疑的態度讀完本書,雖然不能說真的可以成為天才或者說培養出天才,但也算深諳其道。
這本書是由著名心理學作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和著名的科學、技術和醫學作家羅伯特·普爾合作撰寫的。
他們透過對運動員、音樂家、棋手、醫生、商人、教師,等不同領域的細緻研究,暗中觀察,採訪,測試,並且探索這些傑出人物的心理狀態、生理機能以及神經解剖學部分,從而得出結論天才本不存在。
任何人只要透過適當的方法進行刻意練習,都可以成為天才。
01,天才是訓練的產物
那些國外所謂的天才,中國所謂的神童,他們真的是一出生就比我們智商更高....更會學習...更會思考嗎?
艾利克森用:史蒂夫的超強記憶力試驗,那些比GPS還精準的倫敦計程車司機的大腦,偶然間成為盲棋大師的阿廖欣,將自己的三個女兒都培養成了女性象棋大師的拉斯洛,“帕格尼尼奇蹟”一根弦演奏的秘密,“莫扎特傳奇”“兒童作曲家”的秘密等大篇幅的案例來證明,天才都是訓練的產物。
很多人都聽說過“神童魏永康的故事”。
13歲考上大學,20歲被中科院勸退,29歲又考取了北京工業大學的研究生。
因為其母親曾學梅的堅信“知識改變命運的”,對魏永康的刻意培養,使小小年紀的魏永康成為了神童。
魏永康3個月時,曾學梅便時常在兒子面前讀唐詩,用卡片教兒子認字。2歲的魏永康已經認識了上千字,8歲便進入了縣城重點中學讀書,13歲考入了湖南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以總分第二的成績考入了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成為碩博連讀研究生。
成也母親,敗也母親。
曾學梅教會了兒子如何學習,卻忘了教兒子如何生活離開了母親照料的魏永康成為了生活上的白痴。
沒有生活常識,天熱穿厚衣服,天冷穿薄衣服,沒有自理能力,整日衣冠不整,髒衣服到處都是。他既不會他人相處,更不會察言觀色。每天只知道窩在被子看書,連考試的時間都記不住。
在魏永康20歲時,最終被學校勸退。
意識到自己對兒子的失敗有著不可推卸責任的曾學梅,開始對兒子進行第二次的培養。就像教小孩那樣,又一次耐心地教著自己的兒子如何做一個正常人。
魏永康漸漸學會了自己洗衣服,打掃衛生,削水果等,重拾了生活的勇氣。學會了關心他人,懂得了貨比三家,還會跟採訪的記者熱情地打招呼,給司機送西瓜。
2005年,魏永康被上海一家航天研究機構邀請去上班,他在上海期間還收穫了愛情,一位叫付碧的姑娘走進了他的生活。2009年,魏永康考取了北京工業大學的研究生。
天才也好,白痴也罷,取決於你怎麼培養。
人生就像天平,你把重心放在哪邊,它就會朝哪邊傾斜。
02,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是一種有目的的練習,而且知道該朝什麼方向發展,以及怎樣去達到目標。
艾利克森在第四章黃金標準中,詳細地講解了刻意練習的特點。
首先刻意練習要求我們走出舒適區,不斷地嘗試剛好超出能力範圍的事物。而且要付出近乎最大限度的努力。
然後設定目標,制定計劃,透過微小的改變積累,構成更大的改變,來提高技能。
在刻意練習的過程中,要完全地關注和有意識的行動,緊跟設定目標。
最後它需要大量的反饋。當有人指出問題,或自己發現問題,隨時作出調整,控制練習。
刻意練習還告訴我們,只要我們大腦實際擁有無限的適應能力,只要你願意,你可以透過練習改變大腦的結構,構築我們的潛能。
大師和新手比究竟強在哪裡呢?
答案是:心理表徵,即思考時的心理結構。這種心理表徵,有助於幫我們找出規律,理解,儲存,組織,分析,乃至最後的決策。
那些傑出的人物,就是透過長時間的練習,改變腦回路,建立高度化的心理表徵。
因此技能越好,心理表徵就越好,心理表徵越好,練習就越有效,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道理。
當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就可以把刻意練習運用到你的工作或者生活中了。
03,刻意練習的運用
正確的使用刻意練習,首先要拒絕三種錯誤的思想。
第一種是心態上的,認為自己沒有某些方面的天賦。
第二種是思想上認為只要長時間的做一件事情,就一定會很擅長。
第三種錯誤是認為只要足夠刻苦,就一定能夠更加優秀。
人人都可以透過正確的訓練來幫助自己大幅度地提高。但是如果以完全相同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地做某件事情,並不是提高績效和表現的秘訣;它會使人們停下前進的腳步,並且緩慢地下滑。除非你運用一些專門用於提升那些特定技能的練習方法,否則,即使加倍努力,也無法讓你有更大的進步。
在我寫作的道路上,《刻意練習》這本書給予的幫助可以說是最大的。
我是從今年的7月份開始學習寫作的。這期間我一直堅持不間斷的練習,保證每天大量的輸入和定量的輸出。雖然進步是有,但是依然不明顯。
就在我即將放棄寫作的時候,這本書讓我看見了新希望。我決定遵照書裡面的內容來先給自己定一個導師,然後嘗試使用刻意練習。
我確定了自己準備投稿的平臺“媛創文化”,然後開始把逆流而上的每篇稿子做一個拆分。
從標題開始,分析她的寫作模式,結構。她是以什麼形式開始的第一句?是觀點,還是事件?她每寫一個觀點後面跟的是案例,還是感受?為什麼要說這麼一句話?她的文章一般都是分為幾個小標題?是一種什麼調性?
分析了10天后,我按這種寫作模式,給芽芽投稿《女子為躲男友深夜開房,女前臺和65歲男保安成替罪羊遭暴打》,順利過稿發在了媛創課堂劉媛媛的頭條號上。
我一鼓作氣,又寫一篇《糾正你的認知誤區:別把強勢當強大》,再次過稿。
這使我堅信刻意練習確實有著驚人的效果。正確的運用它真的可以使我們工作和生活的更好。
如果你願意一直刻意練習下去,你將被譽為天才。
我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和我一樣從中受益。就如同本書的作者艾利克森那樣所希望的那樣,希望每個人都能夠掌控自己的潛力,使我們的子子孫孫都受益,創造一個全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