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老師!作者大大長期更新文章,願閱讀可以點亮每個人的生活。
★點選閱讀全文,獲取作者更多文章。
今天分享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莎士比亞這個名字當真是金光閃閃,永遠屹立在世界文學的巔峰啊。德國文豪歌德提到莎士比亞的時候說,我讀到他的第一頁,就使我這一生都屬於他了。武俠泰斗金庸說,如果有一天能上太空,又只能帶一套書,那必須是莎士比亞全集。
昨天我們分享了莎士比亞最負盛名的“四大悲劇”之首《哈姆雷特》今天分享的就是“四大喜劇”中最具奇幻色彩的《仲夏夜之夢》。
《仲夏夜之夢》中,存在著兩個彼此對立的世界,一個是現實世界,人類文明發達的雅典城。故事中的角色,公爵大人,公爵大人的未婚妻兩對戀人。赫米婭和拉山德,還有海麗娜和狄米特律斯。這些人都生活在雅典,戲的開頭就透過小赫的經歷告訴我們,雅典城遵照嚴格法律的規則,子女不能為自己的婚姻做主,而要遵照父權的安排。
另外一個世界是是雅典郊外的森林。它具有超現實主義的色彩,是劇中角色仙王與仙后的地盤,森林和雅典城有著完全不同的執行方式。仙草,魔藥比比皆是,又不受雅典禮法的約束,為嚮往自由的人們敞開了大門。
《仲夏夜之夢》有四條故事線,包含四組角色。第一條是框架線,雅典公爵即將和阿馬宗女王成婚。第二條線是主線,講小赫與阿德,娜娜與狄帥兩對戀人曲折的愛情故事。第三條是仙王捉弄仙后的故事線。最後一條則是雅典手藝人為了慶祝公爵大婚,排戲獻禮。
由於小赫父親要拆散女兒和阿德的姻緣,小赫與阿德相約深夜在森林裡會合,遠走高飛。手藝人們為了給獻禮大戲保密,也在夜晚悄悄來到了森林排練。他們就這樣踏進了仙王仙后的神秘國度。後來,公爵和未婚妻也因為打獵來到了森林,和兩對戀人巧遇。
把所有的事件,所有的人物,集中在同一個地點,集中解決矛盾的手法是標準的“莎士比亞戲劇手法”。如此一來,雅典郊外的森林就彷彿是老舍筆下的茶館。各色人物彙集於此,你方唱罷,我又登場。
我們可以想一想,莎士比亞為什麼要創造這樣兩個不同的世界呢?是不是說《仲夏夜之夢》只是莎翁在仲夏夜做了一個神奇的夢呢。
其實,莎士比亞生活在十七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人們主張一切以人為本,反對封建的等級觀念,追求自由平等。所以,雖然《仲夏夜之夢》的故事背景設定在了是古希臘的雅典城和森林幻境,而莎士比亞卻是在反映當時的這個社會現實。
於是,在代表現實的雅典城,少女小赫為了追求真愛,不畏刑罰,勇敢地拒絕父親的指婚。在代表理想的森林裡,仙王和他手下的精靈像朋友一樣相處,又向身為異類的戀人們伸出了了援手。用魔法幫他們解決現實的難題。那這些奇幻的元素,讓觀眾的想象力不再受到侷限。但即使再怎麼神奇,決定所有情節的核心還都是“人”。
堅定,忠於伴侶的小赫心甘情願地拋下一切才收穫了自己的愛情。阿德消除了“相思花”的影響,看破了幻象,與小赫更加地相愛。娜娜對愛情的始終如一,是感動仙王的重要契機,也才有了後來的故事。脫掉了神聖的外衣,每個人都是人。人有決定自己命運的權利,人的自由神聖是不可侵犯的。
這部戲中,存在一個非常特別的“戲中戲”。所謂戲中戲”就是戲劇裡面穿插著另外一個戲劇。《哈姆雷特》裡就有“戲中戲”。哈姆雷特為了試探叔父,有意請了戲班演了一齣戲,重現了叔父謀殺父王的全過程,並且透過這個叔父看戲時的反應,驗證了叔父是自己的殺父仇人。
《仲夏夜之夢》也有一個“戲中戲”,為了慶祝公爵大人的婚禮,雅典城的手藝人準備了一出,叫做《皮拉摩斯與提斯柏》的這樣一個悲劇故事。在人家婚禮上演悲劇,總感覺是過去砸場子的。《皮拉摩斯與提斯柏》的故事出自古羅馬詩人奧維德的《變形記》,講了一對相愛受阻的少男少女,隔著一條牆縫互相傾訴衷情。最後,卻被命運捉弄,先後自殺身亡了。
調皮的莎士比亞,可不允許在自己的喜劇中出現這樣的悲劇。於是,經典的《皮拉摩斯與提斯柏》被參演的手藝人改成了一個囉囉嗦嗦又不吉利的名字,叫做《最可悲的喜劇以及皮拉摩斯和提斯柏的最殘酷的死》。
按照常理,公爵大人看到這個戲名,肯定會勃然大怒。不說處死,也得暴打一頓這幫鬧事的參演人員。可是有趣的情節就在這兒發生了反轉,手藝人們不但平安演完了戲,還得到了獎賞。這是為什麼呢?下面就給大家揭開這個謎底。
正式演出之前,負責戲樂的官員告訴公爵大人,這齣戲讓他淚流滿面。但是,都是笑出來的眼淚。可能就是這句話勾起了公爵大人的好奇心。那這出“最可悲的喜劇”就正式在公爵大人的宮殿上上演了。
首先,大字不識幾個的木匠上臺朗讀開場詩,唸的是顛三倒四啊。好不容易把木匠送走,一個扮演“牆”的演員又閃亮登場了。這人身上抹著灰泥,揣著磚頭,對著觀眾做起了自我介紹。等這個“牆”終於閉嘴了,男主角上場呼喚戀人上臺。可是,這“牆”卻站得死死的,一點兒縫都沒給留。
按照原來的劇情,男女主角本應該隔著這個縫隙去訴說情意,現在卻把這縫給牢牢堵死了。一片尷尬一下,男主角急了,說牆縫,牆縫兒,你快露出來,讓我向裡面看看啊。
最後,男女主角約好了私奔下場,但是“牆”又給自己加戲,大聲說他們走了,我也趕緊撤吧。哎,這扮演“牆”的演員都有臺詞了,還把男女主角的情話全都偷聽去了。於是,好好的一出正劇,變成了活脫脫的鬧劇。但是因為這樣的插科打諢,這個戲劇本身悲傷難過的氣氛就變得喜氣洋洋了,和《仲夏夜之夢》的整體風格就完全吻合了。
其實,這是一種對於經典的惡搞和致敬。莎士比亞的喜劇不是單純地埋梗,寫段子,讓觀眾無意義地發笑。它是披著喜劇的外衣,講了一個深刻哲理的故事。
在《仲夏夜之夢》中,公爵大人和仙王之間就是一對“映象”的人物。兩個人都是顯赫、開明的“君主”,但是莎士比亞透過兩個角色的行動,展現出了兩種不同的價值觀。
公爵大人新婚在即,正沉浸在愛情的幸福之中。然而,面對小赫父親對於女兒的無理控訴,面對小赫和阿德的懇求與淚水。他還是鐵石心腸搬出了雅典的法律,不惜用這樣一個陳規舊則,來毀掉兩個年輕人一生的幸福。
對於威權的崇拜,壓制了公爵大人善良的人性。同樣作為掌權者,仙王卻更像個頑童,而仙后違背了他的心意,不肯將他中意的小隨從拱手相讓的時候,仙王沒有甩出一套律法條例,將仙后打入冷宮反省,而是童心大發,用一朵神奇的“相思花”來捉弄了仙后,讓仙后重新認識到自己的責任。
儘管公爵大人是個凡人,但他更像是過去的,高高在上的神。權力在他手中,就會變成絲毫不近人情的律法。而仙王正相反,雖然他是神,卻比公爵大人更加地平易近人,富有人性。權力在仙王手中,就變成了無比神奇的“相思花”,讓有情人終成眷屬。
《仲夏夜之夢》創作於文藝復興時期。在人文主義思潮的席捲下,以人為本,反對等級觀念,刻在了人們的靈魂深處。莎士比亞推崇人文主義,也是用這種喜劇來表達他的人文主義理想。權力本無善惡,但權力應該為人性的美善服務啊,這樣,人類才能實現真正的平等、自由和幸福。
這樣一部奇情異想中埋藏著深厚內涵的作品,成了無數後世藝術家的靈感之源。在音樂、戲劇,還有歌劇、繪畫、電影、動畫等等領域,都可以看到《仲夏夜之夢》的身影。
1826年1月,音樂大師門德爾松為《仲夏夜之夢》配樂,這段樂曲被稱為門德爾松最典型的夢幻童話音樂。1935年,以這齣戲為藍本的美國電影《仲夏夜之夢》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提名。1959年,捷克斯洛伐克動畫《仲夏夜之夢》榮獲嘎納電影節最佳入圍短片獎。1960年,偉大英國作曲家本傑明·布里頓創作的歌劇版《仲夏夜之夢》首演,至今常演不衰。
我們可以把“莎士比亞”比作一座藝術寶庫,而《仲夏夜之夢》就是解鎖莎士比亞的一把魔法鑰匙。在這部作品中,莎士比亞運用了多種修辭,模糊詞還有雙關語,語言非常地具有浪漫色彩,又有很多吟唱式的獨白和歌曲。對孩子們的語文學習很有幫助哦!大朋友一定要讓小朋友讀一讀這部劇作的原著,走進這個妙不可言的文學世界。
- End -
歡迎分享朋友圈 轉載請獲取授權
-作者-
趙梓君,每天一篇文章,記錄工作生活、讀書學習的點滴。做一顆傳播愛的種子。
公眾號:趙君。寫作不只是在記錄,而是在喚起一些沉睡著的美麗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