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新中國是無數共產黨人和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人民共和國來之不易,中國今天的大好局面來之不易,革命先輩的歷史功績黨和人民永遠不會忘記”。
我的父親李友祿,就是一位戎馬一生、為黨和人民奉獻一生的“尖刀英雄”。
戰爭年代的李友祿
父親是一位革命理想高於天的人。他出生於寧夏隆德縣一個貧困家庭,從十三四歲起就給財主家放羊。1933年中國工農紅軍路過他家鄉,他參加了紅軍,隨軍赴延安。1937年父親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明白了:共產黨所奮鬥的一切都是為了建立新中國,為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這之後的幾十年間,父親在經歷大跨度的中國革命歷程中——從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始終堅定不移,初心不改。在革命理想的激勵下,他始終保持著浴血奮戰的英雄主義氣概。他無私無畏,九死一生,屢建戰功。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他身經百餘場大戰,九次負重傷。
北上抗日前後,他參加了關上戰鬥、久玉戰鬥、山城堡戰鬥、平型關戰鬥、房龍山阻擊戰等一系列戰役,因驍勇善戰,參軍三個月就任班長,十個月任排長。1936年11月,紅軍長征到達甘肅環縣北部,胡宗南主力78師228旅在房山阻截。父親奉命帶領一個排,攻下了胡部碉堡,為大部隊開啟通道,榮獲“戰鬥英雄”稱號。在全殲日本精銳部隊坂垣師團的平型關大戰中,父親擔任八路軍115師警衛連排長,與日軍短兵相接,以拼刺刀聞名全師,榮獲“尖刀英雄”稱號。在房龍崗戰鬥中,他作為連長,頑強英勇,帶領全連擊退日軍300多人的進攻,完成了保衛房龍崗鎮的任務。在沙溝戰鬥中,俘虜日軍一個連。在1944年由淮海到安徽長途行軍中,全連無一人掉隊,被評為全團“模範連”。在張小園戰鬥中,他再次榮獲“戰鬥英雄”稱號。
解放戰爭期間,父親參加了玖山城、運城、梁山、江陰渡口、全福鎮、嘉興、宜興、勝安和解放上海等一系列主要戰鬥,屢建戰功。在1947年運城阻擊戰中,父親帶領一個營擔任正面防禦任務,國民黨軍隊飛機炸、大炮轟,以大於我方20倍的兵力輪番衝擊,戰鬥持續20多天,十分殘酷,但他臨危不懼,視死如歸,帶領全營頑強拼搏,勝利完成了阻擊任務。在解放上海戰鬥中,他機智地利用坑道接近敵人鋼筋水泥子母堡,帶領全營消滅敵人兩個營。因為作戰英勇,他獲得了許多榮譽:在黃龍崗戰役中獲得“金星獎”;在樹養戰鬥中榮獲“二等英雄獎”;淮海戰役中榮獲“一級戰鬥英雄獎”。在三個月阻擊戰中,其突出的表現,受到華東野戰軍總部特別嘉獎,陳毅親自為他頒獎。1955年國防部簽署命令,授予他八一勳章、獨立自由勳章和解放勳章。他從一個為了溫飽而懵懵懂懂入伍的放羊娃成長為自覺忠誠勇敢的共產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優秀指揮官。
父親始終保持共產黨員艱苦奮鬥的本色。戰爭給他留下許多創傷。子彈曾穿過父親的大腿,他的頭部殘留著一塊彈片。因為多次負傷導致體弱多病,只能提前離休。他是老紅軍,按當時的政策,他可以在青島、西安、廈門三個城市中選一個作為離休地。但他婉拒了組織的安排,選擇回到家鄉隆德縣。這個決定,不僅孩子們不能理解,就連我的母親——一個抗日戰爭時期參加革命的同志也不理解。
1969年的隆德縣是極為貧窮落後的山溝,自然條件與醫療條件都非常差,對他的身體不利。可按他的說法:一生戎馬,轉戰南北,心中只有一個故鄉。人走再遠都得回家,落葉歸根。後來,我們去隆德看望父親的時候,看到他住的陋室、土炕,看著他身上打著補丁的衣褲,都心疼地掉下了眼淚。
父親是一個胸懷大愛之人。不僅以苦為樂,還努力為家鄉盡一己綿薄之力。那時的隆德,條件極差,少醫缺藥,甚至連基本的溫飽都成問題。他發揚紅軍精神,在自家的小院種起了糧食、果樹,豐衣足食,還把自家種的雜糧分給那些缺糧斷頓的老鄉。他常常拖著受傷的腿到部隊、學校、工廠,給戰士們、學生們、工人們講革命故事。父親樂善好施,他時常把自己的離休金用來接濟生活困難的百姓。他的那種樂觀豁達,常人往往難以理解。當地知道他姓名的人不多,因為大家都習慣稱他“老紅軍”“老大大”。讓我們感動不已的是,隆德縣許多人,都還記得這位“老紅軍”“老大大”。
1984年,父親突發腦溢血去世。追悼會原定在一個小禮堂舉行,但自發來悼念的群眾太多,臨時改在了大禮堂,還是容不下。本來冷冰冰的葬禮卻有了那麼強烈的溫度。那場景讓人想起了臧克家《有的人》:“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的人,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父親就是“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那種人,他用自己短暫的一生踐行了為人民服務的理想。他曾是勇敢的戰士,他更是黨和人民的好兒子,他從人民中來,又回到人民中。他去世後,按照他的遺囑,政府特批土葬在隆德烈士陵園。這之後的30多年裡,每年都有組織的或自發的人群來祭掃。
父親用他的一生讓我明白了什麼叫不朽。他的事蹟、他的精神一直在影響、在傳承,一代接著一代。
父親一生淡泊名利,清正廉潔。他經常給我們講打仗的故事,但從未向我們炫耀過他的戰功。所以,我們對他了解很少。直到父親去世時,整理他的遺物,才從他珍藏的公文包裡看到了各種獎章、紀念章、勳章。他的生平也是後來在他的檔案裡看到的。
父親是子女心中的英雄,學習的楷模,前進的燈塔。父親以他的一言一行、一生一世深刻影響了我們五個子女,他把他最珍貴的紅色基因、高尚品德傳承給了我們。他愛我們,但從不嬌慣溺愛,而是按部隊的紀律培養。當年,家裡雖有勤務兵,但他要求我們做家務事,洗碗、掃地、抹桌椅等。
父親從小沒讀過書,後來部隊送他去軍政大學學習,他深知建設新中國文化知識的重要性,因此非常注重我們的學習,希望我們為新中國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我記得小時候,雖然父親對我們要求嚴格,但是每當考試臨近,就不要我們做家務事了,騰出時間專心複習。為了鼓勵我們好好學習,還自創一套獎勵辦法。
父親為培養我們獨立自主的精神,讓三個子女在十六七歲就離開家,各自“闖蕩江湖”。大兒子16歲參軍當兵,大女兒二女兒下兵團鍛鍊。他對子女們的嚴格,曾經讓我們感到近乎無情。我和姐姐剛去兵團時,無法適應兵團艱苦的生活,給父親拍電報,哭鬧著要回家。父親回電報只有兩個字:堅持。從我們懂事開始,家裡就沒有給過我們零花錢。在我們的成長曆程中,無論上學、就業、調崗、提拔,父親從來沒有為此找過熟人或戰友。正是這種嚴格嚴厲的教育,使子女們都追尋父親的足跡,自強自立。
年輕的生命經過艱難困苦的鍛鍊,成為堅強的革命後代。五個子女在年輕時全都加入中國共產黨,四個子女在1977年恢復高考時,在不同地區同時考上大學。我大弟弟入伍後,年紀輕輕就參加了對越自衛反擊戰,榮立三等功。他在雲南某軍分割槽代職時,登山視察陣地,突然嘔血,送醫院檢查已是肺癌晚期,46歲撒手人寰,英年早逝。他把閃亮的青春獻給了共和國的國防事業。大弟弟的兒子繼承他的遺志,參軍入伍。我的姐姐是文化系統的黨政幹部,她主持的許多文化專案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小弟弟長期在教育戰線,任某大學黨委書記。我的妹妹從醫學院畢業後,從事臨床工作40年,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現為主任醫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在我成長過程中,牢記父親“要成為新中國有文化的建設者”囑託,從本科一直讀到博士。走向工作崗位後,我一直沐浴著黨的陽光成長進步。無論生活環境如何變化,順利還是坎坷,都努力做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做一個無愧於革命先輩的紅色後代。
李友祿和他的愛人
某些事、某些人的意義,只有離得足夠遠,才能看得真切,從而感受它的震撼與分量。有一次一位領導問:“你們的父母是怎樣培養你們的?我很想見見他們。”這問話敲擊了我心靈深處對父親的記憶。在子女們成長軌跡中,作為父親,確實沒有給孩子們提供過像樣的物質享受,沒有給我們提供過任何捷徑和方便,但有形無形的,他把融於血液的紅色基因——堅定的人生信仰、艱苦奮鬥的精神、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對黨的忠誠和獻身精神、獨立自主的品性,傳給了我們。子女們從開始不理解父親,甚至埋怨他,到各自心目中鑄起父親偉岸的精神豐碑,是因為直到我們長大成熟後,結合自身在社會主義建設新長征路上的艱苦奮鬥,才悟透了這一切,真正理解了我們的父親。在整理父親遺物時,我們發現,父親一貧如洗,最大的財富就是儲存已久的那些勳章。但父親又是富有的:他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初心,善處逆境,寧難不苟的精神,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艱苦奮鬥精神,公而忘私的大愛精神,這些夠我們一輩子學習,父親的境界我們更無法超越。一個真正無私的共產黨員,才能真正看透苦樂,才能榮辱不驚,無怨無悔。他是真正按黨的要求去做。化苦為樂不僅是智者的超然,更彰顯了一位共產黨員的忠誠,一次誓言,終身踐行,初心不改。
這裡講的是我的革命軍人家庭薪火相傳,血脈永續的故事。重溫中國共產黨百年曆史,重溫父親老紅軍老黨員的故事,我更深刻理解了“本色”——共產黨員本色的深刻內涵。(作者:李舒東,原中央電視臺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本文刊於《中華兒女》雜誌2021年第15-16期]
來源: 中華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