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19 如何做一個沉穩的人?
在生活中也是一樣,要想有一個沉穩的心態,就不能太過在意自己的感受,太過敏感,就不能太把自己當回事,要柔弱,賤本,緩慢這就是老子道德經的三寶。換句話說: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否則的話,別人一個眼神,就覺得是在針對自己,別人一不小心的觸犯,可能一點就炸。動不動就炸的人,又還談什麼沉穩呢?
一
柔弱,謙和待人
《道德經》有云:“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這便是“居下”,“處後”,居下則能抬人,處後則能讓人。能承能讓,也便具備了足夠的厚實與寬廣。
禮賢下士的人,無疑氣度是沉穩的,因為他已經不再爭強好勝地顯擺自己,而是懂得把自己放在後面,放在下位。已經不會再為了顏面而與人爭,為了名聲而與人搶,這樣的人,才是真正能成事之人。
從前,齊桓公不記追殺之仇,拜管仲為相,並尊其為“仲父”,於是國力強盛,稱霸中原。又有燕昭王築黃金臺,尊郭槐為師招攬天下名士,於是“士爭湊燕”,終於破齊復國,報了大恥。再有劉備屈尊降貴,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才得以天下三分,爭霸天下。
二
賤本,務實求真
《道德經》說:“重為輕根”,又說“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這便是“居重”,“處厚”,居重則根腳穩,處厚則務實事。務實而又守本,表現出來就是沉穩。
“名為實之賓”,所以如果務名太過,就會失去其“實”。《道德經》說:“輕諾必寡信”,話特別多的人,水分就大;惜字如金的人,語言才會顯得可靠。所以沉穩之人往往沉默安靜,在隻言片語間鼎定局勢,而不是滔滔不絕口若懸河,這樣就會顯得太過輕浮。
老子尚“靜”,認為“靜為躁君”。只有把自己賤到一定程度才能做到方向面子,尊嚴,權威,地位等待,這個時候,沒有經過“靜”就妄動,就好像不帶輜重就長途旅行一樣,一路上自然免不了挨餓受凍。只有透過安靜的思考,具備穩重的心態,才可以動之有道。沒有“重”作基礎的輕,是輕浮;沒有“靜”作基礎的躁,是浮躁。
三
緩慢,動中求慢
《道德經》第十五章說到,水汙濁怎麼辦?靜下來就清了。老子強調是不斷、緩慢地動,動中求靜;
經常有人說“我現在太忙了,你等我哪年退下來,我就靜下來。”其實,沒有我們以為的“等我忙完這段就靜下來”,等你真退下來,閒下來,你反而不適應了,會說“我去找點事情幹吧”;
所以你要做到的是動中靜,忙中閒,永葆安寧的方式就是徐徐地在動,不斷有新的東西在生長。
白巖松在烏鎮演講中提到,《道德經》裡你最要記住的一句話是“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什麼意思呢?迴圈往復的運動變化,是道的運動,大自然萬事萬物都是這樣的......
所以當我遇到煩心事的時候...我知道這事兒正在往好的方向去發展,我越是糟糕的時刻越內心平靜,越是當別人認為我很好的時候,我越是有不安定感,因為,好的事物會向另一個方向去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