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最初在繪畫藝術領域大搞革新、造反的達達主義開始逐漸衰落,此時超現實主義應運而生,它興起於法國並迅速影響到了歐美等國。
超現實主義畫家的靈感來源被歸結為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的啟發,是創作者對自我意識的表達。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人類的精神世界分為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三個層面,而人格則是以精神層面為基礎又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部分。
“本我”是非理性的,蘊藏在潛意識的部分之中,而“自我”能調節意識,進而能讓“本我”得到最大限度地滿足,“超我”則是受社會理性的前意識形成的,不斷地規範和道德化“自我”,人們在社會規範、道德等的束縛下,原始的本性和慾望——也就是“本我”和“自我”處於被排斥和壓抑的狀態。
這種論調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彷徨、焦躁以及對社會種種不滿的人們非常受用,尤其是被藝術家們推崇備至,開始尋找釋放“本我”和“自我”的方式和途徑。弗洛伊德認為人在夢中可以不受理性和邏輯的約束,能滿足“本我”的慾望和實現“自我”的潛意識的世界。
在對弗洛伊德精神理論深挖之下,藝術家們認為藝術創作跟夢一樣,在創作中應該忽略創作主題的主觀意識,在繪畫中表現非理性的潛意識,以此來超越並擺脫邏輯和理性的束縛,讓“本我”得到釋放和昇華,同時解放被壓抑的“自我”,因此很多人將超現實主義的繪畫稱為創作者的“夢境再現”。
在這種理論的指導下,透過藝術語言把非理性的精神世界表現出來成了超現實主義的創作法典,像超現實主義大師達利一樣,很多藝術家以夢境為創作之源,透過畫筆創造出一個個非理性但又和客觀世界似是而非的幻想世界。
超現實主義對西方近代藝術史影響深遠,直到現在仍有大批超現實主義的畫家在追求表達這種真實的精神世界,俄羅斯藝術家奧列格·奧西波夫就是其中頗具影響力的畫家之一。
出生於1969年的奧列格·奧西波夫,創作靈感不僅僅來自於夢境,他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戲劇以及人生體驗的瞬間都成為他創作的素材,他認為他的畫作是“一面反映世界主觀感知的鏡子”,透過他的作品能引起人們的推理、思考和反思。
奧列格·奧西波夫的創作不斷在“本我”、“自我”、超我“之中轉換,獨具情感特色的作品感染著同樣被壓抑而得不到釋放”自我“的觀者,在反思的同時讓心靈得到洗禮和滿足。
【不同的視角,互通的視界,我是魔韻,歡迎同道交流互動·關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