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春秋故事,就在“正一讀春秋”。
大家好,我是“正一天授”。
公元前633年,楚成王聯合陳、蔡、鄭、許、魯一幫小弟,要教訓不聽話的宋國,宋成公急忙派人向晉文公求救,晉文公分析了楚國擴張勢力的版圖,決定從楚國擴張的中原門戶、也是新晉盟友的曹國和衛國入手,攻衛圍曹,想借此逼迫楚國從宋國撤兵救援,攻打曹國的時候,晉國屯兵駐紮到了曹國人的祖墳區,要挖人家祖墳,曹國人驚恐之下,潰敗投降,晉國達到了初步的戰略效果,向楚國發出了雙方停戰的意思。
但是呢,識破了晉國的意圖,並沒有分兵救援曹衛,而是更加猛烈地攻打宋國,前前後後已經圍攻了半個多月了,宋國實在是支撐不下去了,只剩下國都一座孤城苦苦支撐,晉文公見攻曹、衛而救宋的目的沒達到,那是心急如焚火燒火燎,這時候,一個彪炳史冊的巨牛之人站了出來,獻出了他傳奇生涯的第一個奇策。
這人是誰呢?
先軫。因其采邑在原邑,故也有稱呼他為原軫。
先軫也是晉國世家,跟隨晉文公重耳流亡的五位核心人物之一,文武雙全,而且屢有奇謀,輔佐過晉文公、晉襄公兩代霸主。而在此晉楚爭霸之時,也是先軫的政治、外交和軍事才能全方位大放異彩的重要時刻!
先軫提出了個什麼主意呢?
乾坤大挪移,把齊國和秦國都拉進來打群架。
他讓晉文公聯絡宋成公,讓宋成公不要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去給秦國和齊國送禮,讓他們兩家做和事佬,調停楚國和宋國。送禮千萬別小氣,捨得下本,要地給地要錢給錢,你宋國送出去多少,這邊晉國就從曹國和衛國挪出來多少補給你,絕對不讓你吃虧。這就等於最後是把曹、衛的乾坤社稷挪移出去,當做禮品搞外交。
但是,楚國肯定不會接受齊國和秦國的調停的,因為這樣算下來,是楚國佔了宋國,晉國把曹國和衛國給了宋國,這等於楚國間接佔了曹衛,曹衛又是楚國的盟友,這樣乾等於自己幹掉自己的小弟,那其他小弟怎麼想?以後自己還怎麼混?
那邊齊國和秦國接受了宋國的厚禮,這邊楚國不接受齊國和秦國的調停,那齊、秦必然覺得楚國不給面子,蠻夷不識抬舉,這樣,齊秦就被我們拉下了水,他們倆一卷進來,晉國這一方面的勢力就大大增強,那麼跟楚國的對決,勝算等於又加了幾分。
這就是先軫的第一步計劃。晉文公覺得很有道理,於是馬上實施,結果完全和先軫預料的一樣,楚國拒絕了齊秦的調解,齊秦大怒,迅速加入了晉國的陣營。
單純拉來外援還不夠,想進一步擴大實力,就需要分化瓦解敵人。但是敵人也不是傻子,楚國令尹子玉也是久經沙場身經百戰的老將了,他也敏銳得發現了局勢的變化,於是,他也馬上做出了反制措施,他派使者宛春到晉國大營,送了一封信。
子玉在信裡提了個建議:只要晉國放過曹、衛,退還兩國的土地,楚軍就解除對宋國的包圍。
這個建議非常之粗暴,帶著一股命令式的輕視的氣息。晉國大臣狐偃聽後很憤怒,認為子玉作為一個臣子,現在派使臣和晉國君主對話,本身就已經是以下犯上了,現在還想要用一個宋,來換曹、衛兩國,這就是完全不能忍了。
而先軫笑了笑,他給晉國君臣分析了一下子玉這個行為背後的意圖:子玉這一句話,表面上看,像是讓宋、曹、衛三國一下子都和平了,妥妥的和平大使。但是,這裡邊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晉國可以跟宋國商量,把曹衛的土地還回去,但是宋國給齊秦兩國行賄送的禮,是沒辦法要回來的。
所以,宋是沒辦法答應的,宋沒辦法答應,晉國就沒辦法答應,除非割自己的肉去填宋國的窟窿,但是現在楚國沒跟宋國聯絡,而是跨過宋國,直接把鍋甩給了晉國,如果晉國拒絕,回去楚國一嚷嚷,晉國就等於把宋、曹、衛三家一塊兒給得罪了,也等於拋棄了盟友宋國。到時候三家都感激楚國,卻會都仇恨晉國,那就沒法玩下去了。
晉國君臣聽完先軫的分析,都覺得很有道理,也都恍然大悟,怪不得楚國使者語氣這麼霸道,原來就是想故意激怒晉國,讓你們翻臉,然後楚國背後再散佈訊息,把晉國的信譽搞臭。
所以大家都紛紛問先軫,說那如果是這樣的話,咱們該怎麼破這個局呢?
先軫獻出了他乾坤大挪移之計的第二部分,他說,我們可以將計就計,第一,先把楚國使者抓起來,然後絕對保密不能走漏半點風聲,這樣就沒人知道楚國曾經來給我們提出過這個交易;第二,現在曹、衛兩國其實都搖擺不定,都急於復國,誰幫助他們他們就倒向誰,我們可以悄悄派人跟他們說,其實我們晉國早就跟楚國談了,只要他們不打宋國,我們就不打你們,還幫你們復國,但是楚國壓根不在乎,你們看,他們到現在也沒派一兵一卒來救你們,所以,楚國靠不住的。你們跟我們晉國結盟吧,我們幫助你們重新安定下來。
這樣,就進一步分化了楚國陣營,勢力此長彼消,勝利的天平就會越來越傾向於晉國這一方。
先軫說完他的謀劃,晉文公已經是完全信服,馬上一一照辦,結果又是完全如先軫所料,曹、衛迅速倒向了晉國,和楚國絕了交。這一下,雙方勢力重新劃分,變成了楚、陳、蔡、鄭、許、魯這一方的“協約國”勢力,對決晉、秦、齊、宋、衛、曹這一方的“同盟國”勢力。
楚國大將子玉見自己的計謀落空,知道對方陣營有一個智慧超過自己的能人,非常憤怒和嫉妒,於是不顧一切,要跟晉文公打一仗,拼一個高低輸贏。
而其實這個時候,晉文公不想打,他心裡一直沒有必勝的把握;楚成王也不想打,他知道所要面臨的敵人的實力,而此時,打不打,已經不是他們倆說了能算的了,局勢裹挾著他們倆,和他們倆背後的十二個國家,向著更劇烈的碰撞疾衝而去,春秋中原大地上的一次世界級的大戰,馬上將要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