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圖騰和起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姓氏的歷史和發展歷程,雖不能完全當真,但可以從中學得不少知識。
(卷之四十二)
本章節導讀:本章節更新姓氏
鄢 堯 冶 衣 銀 由
鄢氏圖騰釋義
【釋義】鄢,由“焉”和“邑”組成,“焉”的本義是鳥,即焉鳥。“鄢”本身表示“焉人”居住的地方。
得姓始祖:求言
始 祖 地:河南鄢陵
郡望堂號:太原 范陽
當今排序/人口:第329位/約20萬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463位
【起源】鄢姓主要源自:妘姓、姬姓、羋姓
1、源於妘姓,出自遠古顓頊帝的玄孫陸終第四子求言,屬於以國名為氏。相傳帝顓項的玄孫名陸終,生有六子,第四子名叫求言。在夏王朝時期,求言的後人被封在鄶(今河南新鄭西北部),當時其族人被稱作鄶人,建有鄶國,國君稱“鄶侯”。到了殷商末期,鄶侯率領族人參加了周武王姬發的滅商戰役,因此在西周初期,鄶侯被周武王重新封在比原鄶國更南部的鄢地(今河南鄢陵),晉升為侯爵,時稱“鄢侯”,他重新建立了鄢國,一般史書稱其為“鄢君”,但魯國太史左丘明在《春秋左氏傳》中仍記載其為“會國”。春秋初期的周平王姬宜臼二年(鄭武公姬滑突二年,公元前769年),鄢國被東遷而來急於擴充地盤、穩固國體的鄭武公率軍吞滅,其地成為鄭國的鄢邑,史書記載這個過程為“鄭滅鄶”。
鄢國滅亡後,在鄢君的後裔子孫以及國人中,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稱鄢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鄢氏正宗。鄢陵地區以盛產臘梅著稱,為國寶四花之一。
2、源於伊祁氏,出自遠古堯帝后裔喦,屬於帝王賜姓為氏。該支鄢氏源於堯帝之後,有一個人名叫“喦”,是一個能征善戰的勇士。在春秋初期的周平王姬宜臼五十一年(鄭莊公姬寤生二十四年,公元前720年)著名的“鄭攻周之戰”中,因喦曾竭力輔佐鄭莊公在擊敗周王室軍隊時戰功顯赫,鄭莊公特按其名“喦”之諧音賜姓為“鄢”,稱鄢喦,並封賞其居於故鄢國之地鄢邑。鄢喦死後,就殯葬於鄢邑,故而後來的史家將鄢邑稱作“鄢陵”,即今河南省許昌市鄢陵縣境內。
在鄢喦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帝王賜姓相傳,皆稱鄢氏,世代相傳至今。由於該支鄢氏是由鄭莊公所賜,邑地又為鄭莊公所封,故源其宗為“鄭邑氏”。該支鄢氏族人自秦、漢以後世代居於四川北部地區,故自謂“川北鄭邑氏鄢氏族裔”。
3、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子召公奭之後裔,出自遠古顓頊帝后裔祝融之後,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西漢文帝時,鄢希巽“易燕為鄢”,為鄢姓來源提供了另一種源流。據文獻《范陽鄢氏重修族譜·安州城伋公世系·一世祖燕伋公》中的記載:“鄢希巽公為燕伋公卅五世孫”。該譜書中所記載的“安州城燕伋公”,就是孔子門下七十二賢弟子中排名在第十四位的的燕伋。燕伋,字子思,為燕山人,即今陝西省寶雞市千陽縣縣城西關水溝鎮燕家山,是孔子的弟子,位列七十二賢之一。燕伋一生有三次赴魯國跟隨孔子學習,共有十七年。業就歸裡後,他在千陽西關裴家臺設教授徒,傳播孔子思想。在設教期間,燕伋因非常思念恩師孔子,便每日去學堂的後面登高望遠,他嫌立足不夠高,看得不夠遠,便每天都用衣襟撩土墊足,日復一日持續了十八年,日積月累,在其立足之處形成了一座高達十米、底徑三十來米的巨大土臺,史稱其為“燕伋望魯臺”,被後世人們尊稱為“中華尊師第一臺”。據歷史文獻《鄢氏流源總世傳·希巽公世傳》中的記載:鄢希巽,本名燕希巽,字德鳳,為子思的第三十五世孫。文獻記載他身高七尺有奇,才識深沉,精通太公陰符及黃石三略。在西漢文帝執政時期,太傅賈誼推薦燕希巽於朝,領兵出擊匈奴有大功,以是承恩賜姓氏錫嘉名,並拜為太原將軍,從此改稱鄢希巽。鄢希巽的大兒子子名叫鄢南雲,字景祥,其性聰敏,精通韜略,在漢元狩中期拜武職,亦繼承父親之業,領兵攻擊匈奴,一直打過焉支山、祁連山,皆獲大捷,蒙恩置邵,賜爵為鄢陵侯。
在鄢希巽、鄢南雲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帝王賜姓相傳,皆稱鄢氏。該支鄢氏族人早期居於江西吉水地區,後有遷至臺灣省高雄市,世代相傳至今。
4、源於高陽氏,出自遠古顓頊帝后裔祝融之後,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遠古火正祝融氏的後裔子孫,有在西周初期被封在宜城(今湖北宜城)者,建有羅國。羅國在周桓王二十一年(楚武王熊通四十二年,公元前699年)楚國發動的“攻羅、鄢之戰”中遭受沉重打擊後,即一蹶不振,基本上已無力再與強大的楚國對抗。到了周莊王姬佗七年(楚武王五十一年,公元前690年),羅國最終被楚國所滅。楚武王隨後於故羅國之地另置了一個鄢邑,安置依附於楚國的原鄢國貴族及其族人,因稱鄢國,是楚國的傀儡國。
當時的羅國殘餘貴族被迫向南遷移,最初遷居枝江流域(今湖北枝江),至東周末期又南遷至湖南長沙地區,之後以故國名為姓氏,稱羅氏;而留居在新鄢國的原羅國人則成為了鄢國之民,其中後來有以國名為姓氏者,亦稱鄢氏,世代相傳至今。
5、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鄢縣尹,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春秋時期,鄢國被鄭國所滅,之後鄢國成為鄭國的附庸國。周桓王二十一年(楚武王熊通四十二年,公元前699年),楚武王發動了著名的“攻羅、鄢之戰”,附庸於鄭國的鄢國被強悍的楚國所吞併,其地被設定為楚國的鄢縣。
6、源於地名,楚國有個貴族大夫擔任了鄢縣令尹,負責管理鄢縣之地,時稱其為鄢將師,在他的後裔子孫中,即有以先祖管轄之地名為姓氏者,亦稱鄢氏,世代相傳至今。
7、源於滿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完顏部,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完顏氏,以部為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建立大金國之後,成為金國國姓,分宗室和非宗室兩支。明朝時期謂之為“王甲部”,滿語為WanggiyaHala,世居完顏(今吉林通化西南部地區)、訥圖(今俄羅斯境內能圖河流域)、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英額(今遼寧清原)、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新京(今遼寧新賓永陵鎮)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有蒙古氏、錫伯族以為姓氏,其實乃金人加入元籍者,同源同祖。清朝中葉以後,完顏氏族人多冠漢姓為鄢氏、汪氏、王氏、張氏、完氏、顏氏、趙氏、顧氏、瀛氏、魁氏、雍氏、艾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⑵.滿族鄢札氏,滿語為Yangia Hala,原為女真鄢札氏部落,世居長白山區,後在明朝末期後金大汗佟·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時,在長白山區頑強對抗了一年多,終因勢孤力單而歸降後金政權,該部族長被佟·努爾哈赤敕封為將軍,其後代直到清乾隆年間皆駐守在吉林地區,以原部落名稱首音的諧音漢字改冠漢姓為鄢氏,今子孫後代大多仍在吉林省境內。
8、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回族鄢氏,出自歷史上的西域民族,在宋朝時期有改為漢姓鄢氏者,其源紛說不一,因此詳實情況還有待進一步考證。今寧夏、雲南這兩地多有回族鄢氏族人分佈。
堯氏圖騰釋義
【釋義】堯,本義是高。堯字的繁體字是“堯”。堯,從“壵”、從“兀”。“壵”為地勢高。“兀”為高而上平。形容高高的山嶺和高大的建築。
得姓始祖:堯帝
始 祖 地:陝西商洛
郡望堂號:上黨 河間
當今排序/人口:第522位/約4萬
【起源】
堯姓起源主要有二:
1、源於上古,帝堯後代。據《古今姓氏書辨證》載,堯為帝嚳少子,姓伊耆,名放勳,號陶唐氏,諡號為堯,史稱唐堯,其後世子孫即以祖上諡號為姓,稱堯氏。
2、藏族、維吾爾族、蒙古族有堯姓。
冶氏圖騰釋義
【釋義】冶,本義是銷,即冶煉金屬。金文中“冶”字,完全像金屬遇火熔化,遇冷凝固與冰一樣的狀態。冶,為古代攻金的六大工種之一,即築、冶、鳧、慄、段、桃。
得姓始祖:周官冶氏
郡望堂號:汲郡
當今排序/人口:第495位/約6萬
【起源】
據 載,源自元末被封為甘肅行省 僉事的西域維吾爾人薛都爾丁。明洪武四年(1317年)薛都 爾丁歸附明朝後封為土司,並被派駐碾伯巴州米拉溝一帶(今 青海民和縣境內)。薛都爾丁後人世襲其職,及第四世土司也 祥,因“也”同“冶”同音,故改姓冶。冶氏相傳十七世。光緒二十 一年(1895年),其家族參加了青海回族反清起義。第二年,土司稱號被廢除。今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米拉溝冶氏自 稱數代已為回族,而不再稱維吾爾族。另據《賽典赤家譜》載: “咸陽王(賽典赤)奉旨徵平西夏,以得勝之兵戍守寧夏、渭南 等處,所有兵將保屬哈蜜(密)徵調。明太祖定鼎金陵,增為十 姓:日閃、日者、曰白、日苗、日冶……”故冶姓也有一部分屬賜 姓。冶姓回族在全國各地均有分佈。
衣氏圖騰釋義
【釋義】衣,是用來蔽體禦寒的東西。上身穿的稱“衣”,下身穿的稱“裳”。
始 祖 地:河南新鄭
郡望堂號:河南
當今排序/人口:第387位/約9萬
【起源】衣姓主要源自:馬姓、殷姓
衣人是擅長設計和縫製衣服的氏族,以衣為氏族的原始崇拜的圖騰,並命名氏族和族徽,最終出現衣姓。
衣姓起源,黃帝共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個姓,它們是:依(古殷依衣同音又想法相似)、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
1、出自官階
據衣氏族譜記載,先世相傳為尚衣局官,故因衣賜姓。衣姓在山東省棲霞市有一部分,比較興旺,有“先有衣馬營,後有棲霞城”之說。歲月滄桑,後來衣馬營變成兩座墳塋,是風水寶地,原位置現建成賓館。另外,遼寧莊河等地的衣姓也非常多,據傳是清朝一婦女帶著幾個兒子闖關東時期發展繁衍起來的。衣姓逐漸遍佈全國各地甚至海外,都是從山東、遼寧兩地走出去的。
2、出自馬姓
東北吉林一支衣氏原為馬姓,相傳先祖為清廷漢族官吏,暗中反清復明,光復河山。被發現,逃亡關外一無所有,僅有一衣,故隱姓埋名為衣氏。
3、出自殷姓
《康熙字典》上記載得十分清楚說:“齊人言殷,聲如衣,今姓有衣者,殷之胄,見禮記註疏。”換言之,衣姓,是由於讀音相近而從殷姓分出來的,姓衣興姓殷的人,本來是一家人。
前居臺灣省高雄市衣華聚先生,山東省諸城市人,曾擔任過蔣介石專機駕駛,另一位衣復恩先生也是空軍了不起人士,其祖先可溯自漢朝時代。變成為另外一個姓氏“衣”。
銀氏圖騰釋義
【釋義】銀,“白金也”。 銀是一種白色的金屬,俗稱“白金”。因為其貴重,古時與金子一道,作為貨幣長期流通。
得姓始祖:銀術可(金世宗之子)
郡望堂號:西河、河南開封
當今排序/人口:第486位/約6萬
【起源】
1、銀姓完顏
金世宗之子完顏永蹈,本名銀術可,被封為鄭王,配享太祖廟庭受皇家奉祀.於金世宗在位時均鎮守南京(今河南省開封市),明昌年間總刺武定軍,但因宮廷叛亂(暗合鄭王完顏永蹈被害),及蒙古人造反,後以謀反罪伏誅,為逃元兵禍和被誅滅九族,分南北兩向遷徙,其子孫逐以其原名命姓,乃成銀姓,北遷的一支走河南省新鄉市出焦作市,入山西省。形成北方諸省的銀氏後裔;南遷的一支經湖北、江西、湖南入廣西的羅城縣,形成了南方諸省的銀氏後裔。《辭源》所論:“廣西多銀姓,系金銀術可之後。”的記述是經過多方詳盡的考證的。而廣西的銀氏又多以羅城縣為其聚居地,並向融水縣、柳城縣、象州縣、武宣縣、柳江縣、宜州市、都安縣、臨桂縣、龍勝縣等地發展,成為廣西銀氏的發源地。從這個意義上講,廣西銀氏的發源地在羅城縣。銀青光祿大夫,僅次於金紫光祿大夫,這兩個爵位是由皇室宗親承襲,完顏永蹈(銀術可)爵位正是銀青光祿大夫(也就是鄭王),與大名鼎鼎的金兀朮是族兄弟,金兀朮的爵位是金紫光祿大夫,爵位是可以承襲的(當然除了犯“十惡不赦”之罪)。金雖然軍事強大,但是內部矛盾重重,金世宗完顏亮奪取政權後,開始排除異己者。銀術可和他的後輩因此獲罪,為求生存,不得不從北遷徙到南方。當時朝代更迭,戰亂紛紛,南宋相對而言,是比較安寧的。特別是當時的廣西和湖南,還是未開發的蠻荒之地,更適宜於隱姓埋名。推斷:金亡後大批金臣舊將南遷或投降蒙古或歸附南宋(散落華夏大地),銀姓也同時在此亂世中形成.
銀氏名人有:漢代武官銀木,明代故城知州銀嵩、雞澤知縣銀鏡,清朝進士銀文昭等。當代銀姓除廣西,湖南較為集中外,另在山西、河南,四川,山東等省也有所見。銀氏始祖青公,原名青光,仫佬族,史稱公,宋寧宗二年擢升為鎮將,時值蒙古入內地,公率軍數十萬御諸敵於花道,凱旋時落基湖南省邵陽縣塘渡口歧山銀村,生歿失考。葬大盛橋寨子嶺,特修託基廟宇,內塑銀青光祿大夫神像聳立。始祖青公生有十子,為:大公原名穆軒宋時嘉定三年九月十五日生,紹定丁亥年在河南開封府任史部官員,居湖南隆回縣周旺鋪石門銀村,子一才高;二公原名之書字穆軻官名銀鏡,紹定已丑年在河南開封府任總督官員,外遷廣西羅城縣,原配子二才勳才質,繼配子三才隆才降才培;三公原名禮昌,山東濟南府武魁;四公原名受海,在河南蘭儀縣任知縣兵焚外逃居廣西柳江縣槎山村落業,後裔散分繁衍方昌,子三才苟才弟才呈;五公原名魁瑞,文魁居湖南城步五團鄉莫義恫,子一才補;六公原名銀魁,武魁居湖南新邵縣言粟鄉弄富銀村,子一才清;七公原名生楚,任臨武縣知縣,外遷廣西羅城縣銀村定郎仕定業,子三才鑑才泰才佰;八公原名龍海,任山東百馬縣知縣官,外遷廣西橫縣平朗鄉飛灑村定業後裔繁衍廣昌,子一才楚;九公原名銀奇貢生,子四才忽才真才富才貴;十公原名百仲,隨母原籍不動,居湖南邵陽縣塘渡口岐山村,子二才進才寶
2、銀姓金姓
金穆軻為望族之後,可世襲爵位或封官當差,按其1229年為金國河南開封府總督官員,符合歷史。且金國亡於1234年,在亡國時避禍南遷是有可能的。由此推算金穆軻為官時30歲左右,生年約在1200年,為完顏彀英之孫或曾孫.完顏彀英又為完顏永蹈之子,金亡於公元1234年,距今770年。完顏永蹈(銀術可)是吾姓之祖也,迨傳高祖穆軻公時,時金帝已滅遼攻宋,佔有東三省,黃河流域各省及江蘇、安徽、淮北之地,最後佔領汴京,並設官統治,公身居帝胄。亦遷避河南開封府任總督官員。未幾元世祖忽必烈伐金攻宋。公被驅而戳之。遂蓋姓以名諱冠首之銀字為姓。
3、銀姓官名
古代有光祿大夫之官,被授予銀青綬帶的光祿大夫稱為銀青光祿大夫,子孫以銀為氏。#國風大典#
4、銀姓翁姓
一說是祖籍原為湖北襄樊麻城,在明末清初的時候透過“湖廣填四川”入川,在今富順縣趙化鎮一帶定居。祖上原本姓翁,道光二十七年進士。咸豐八年擢補為禮部主事。1861年8月咸豐帝駕崩,素順等八人為輔政大臣,慈禧發動“辛酉政變”。八大臣被處死。因受門生關係牽連,被定死罪。後因有人報信,遂連夜出逃。官府派兵設卡追趕。祖上經直隸、山西、陝西入四川。在山西時,路遇關卡,官兵盤問,恐漏身份,遂以五十兩白銀相與。故官兵不再追問,並大聲道:“我已知爾等姓銀不姓翁!”過關。回川后改名換姓“銀”。#國學經典#
二說是本祖籍乃福建閩侯。其他過程與前所述基本一致。#人生#
由氏圖騰釋義
【釋義】由,“因也”。其義為“緣由”。引申有憑據、經由之義。“由”通“繇”,占卜之意。
得姓始祖:由余
始 祖 地:陝西咸陽
郡望堂號:長沙
當今排序/人口:第469位/約8萬
【起源】
1、春秋時期,晉國外遷到秦國任宰相的“由余”,其子孫以先祖名字為姓氏,分為兩個姓,一姓“由”,一姓“餘”。#國學#
2、出自同時的楚國,由兩位賢人的名字而來:其一是出身於公族的王孫“由於”,另一位是楚國大夫“養由基”,其後代有以“由”為姓。#姓氏#
感謝家人們的支援關注,小編將更加努力查閱相關文獻,為家人們持續更新中華400多個姓氏圖騰和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