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賓:劉希彥
這是歸心第60位專訪嘉賓
劉希彥
傳統文化學者、作家、古琴研習者
作品:《醫心貼》《大醫至簡》
《⽯頭問道——劉希彥解讀紅樓夢》
上篇:劉希彥 I 生命不該被定義
今天為您推送下篇
丨對話 丨
問丨張涵予
劉丨劉希彥
2
經典會教你做選擇、找到路
問:為什麼以劇場的形式來講詩詞?出發點是什麼?
劉:我講了很多年傳統文化的課了,我一直在思考到底怎麼樣更好地去講傳統文化。在這個時代,對於普通聽眾而言,直接講經典比如《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道德經》,《莊子》...有些太突然了。經典的基本立論是這個世界是虛幻的,這個世界你要放下。如果以前沒接觸過的話,聽到這些會害怕的。
所以為什麼古人很重視詩教?教育分兩種,一種是教人,一種是化人。什麼叫化人?比方說孟子的母親三次搬家,她就是化人,她知道兒子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裡面,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東西最可靠。而道理是隨時有可能會被推翻的。
孔子也很重視詩教,“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他很重視詩教和樂教,這些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我們小時候聽過的流行歌,看過的電影,就形成了我們這一生的氣質和觀念,這就是化。所以我說“以文化人”。
詩歌居於兩者之間,詩歌是一個極度感性、極度藝術、極度心性的一個東西,同時它又有文字,又可以傳遞道理。這樣就可以把儒、釋、道、老莊都可以串起來,把講堂變成一個有藝術有視覺有感受的地方。
問:那您平時會寫詩嗎?
劉:幾乎不寫,寫過散文、小說,寫文學評論,但是唯獨不寫詩,嘗試過一兩次不是很好。古人寫的很好了,大家都有詩讀了,你為什麼還去寫?讀詩多開心,我更願意做一個聽眾,做一個讀者。
所以我很佩服古人,古人寫一個東西它叫“文章千古事”。為什麼叫“文章千古事”?是因為這個事情沒有人做過,所以我做,有人做過我就不做。孔子萬世之師表,那麼有才能的聖賢,但是你看他述而不作。他認為他講的這些道理,古人都講完了,《詩》《書》《禮》《樂》《易》《春秋》,他只需要編訂就好了,他就成為一個編訂者。
講群雄逐鹿有《三國演義》,談江湖有《水滸傳》,到了曹雪芹,唯有一個情字還無人寫,所以寫一部《紅樓夢》論盡天下之情。
今天不是,今天是你寫這個很好,我也來寫一個,這不是真正的文章千古事,這不是真正的文人,可以說是文商,用文學來做商業的人。
問:我記得您講中醫好像也說到,完全遵循經方,不需要自己再怎麼去填什麼發揮什麼,也是這種一脈相承的想法。
劉:是的。如果你認為你超過了張仲景,那就提一個新的見解,如果說你沒有超過張仲景,你老老實實的去理解和傳播好他的見解。現在就是有太多的人他會又去創立了一個見解,又發現了一個什麼見解。
問:我聽到很多人對您治病的能力都是非常讚歎,而且您還是半路出家自學中醫的。學習有秘訣嗎?有什麼心得可以分享給大家?
劉:我自己一開始也不懂,後來自己學完了之後才得出來的一個結論,就是先治無用之學,再治有用之學,或者說先學經典,再學具體的方法。如果說經歷能重來,可能我還會學得更快。
《大學》《中庸》《老子》《莊子》,這都是經典。這些經典是關於世間的本質規律,它會教你做選擇,能讓你找到路。比方說我們學一個東西,任何一個道理你問三個人,三個人能講出三種見解。哪怕是關於找工作、要不要結婚,道理都多得不知道有多少,那你怎麼去看待這些道理?
所以我們只是迷失在知識的海洋當中,學了一生也就是從A跳到B再跳到C,換來換去而已。最後你如何選擇,你該怎樣走那條路?選擇是最難的,做不難,我們不就是老選錯嘛。
怎麼選擇、怎麼認知,這個就是經典在講的。接觸經典的人,說少也不少,但是生起確信很難,這叫“信根”。很多人是聽了,但落到事情的時候,他不敢確信。老子說“無為”,大家講無為都講得很有見地,可一落到具體的事情,一個比一個有為,一樣很執著,不敢“放下”。
所以我的經驗是:我聽了便信了,信了便去做。人生很短,我沒有時間去試錯啊,也沒有必要試錯。一個事情我不知道是對還是錯,我選擇相信老子,我選擇相信孔子。那我為什麼要相信一個心靈雞湯呢?對吧?這個時代不缺知識,需要有智慧。
問:智慧是什麼?
劉:智慧就從經典裡面來,智慧就是告訴你這個世上什麼才是真正的路。走到山頂真的再難也沒有多難,唐玄奘走到印度再難也沒有多難,就怕他碰到了女兒國,就怕他走到半路上又說咱們還是回去。回到長安兩三年後又說咱還是再去吧。走到波斯國說做生意挺好的,在波斯經商多年,最後想還是要去印度......這才可怕。經典就是告訴你怎麼取捨,你該走什麼路。
3
人為什麼沒有智慧?
問:對您來說,您過去這些年做的最難的一個決定或者最大的一個決定是什麼?
劉:我從來沒有做過難做的或者重大的決定,這不是唱高調,因為在我的概念裡面沒有重大的事情。
因為我們虛構了一個“好”,所以一定要選擇一個最好的,那就難了。到底是在北京還是在上海?到底是幹這份工作還是幹那份工作?到底要不要開一家公司...那太難了,為什麼?因為你虛構了一個好,你怕自己做錯,最後發現你又分辨不出來。事實上就是分辨不出來,沒有好壞,你告訴我什麼是好壞,難道在小縣城活一輩子就一定壞?在北上廣就一定幸福了?
一件事有好就有壞,如果是這樣的話,你為什麼還要去做決定?你為什麼還要覺得決定難?你順應本心不就好了嗎?因為世界的事情是公平的,是人心造成了不平。
很多人說你為什麼要放棄中醫?沒有,只是因為在這個階段我只能做好(講詩詞)這一件事而已,如此我便要有取捨。但是這個取捨不是為了取捨,不是為了一個好去取捨,只是我分不出來,我只是一個肉身凡胎。
問:所以比如說號脈發現氣不順,不順可能就是有很多的這種定義障礙,就是把自己給捆綁起來了是吧?
劉:應該說人為什麼沒有智慧,就是因為我們給自己灌輸了太多的定義。我們明明感覺這個人很適合我,但是我有很多定義,我要找一個1米8的,我要找一個高學歷的,他是很好,但他不符合這些標準,怎麼辦?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我們為什麼總是會做錯事的原因。
中國文化有一個特別好的好處,比方說他會崇拜建立功業的堯舜禹,但是堯舜禹和一個隱士一個無為的人在一起對話的時候,中國人的道德觀念會傾向於隱士和無為的人。發現這一點了嗎?
問:哦?
劉:當一個隱士和哪怕孔子對話的時候,我們的文化一定傾向於支援隱士,而不是支援孔子,為什麼?就是中國人沒有標準答案。中國人從來不推標準答案的東西,那是傷害。
所以有一個孔子就一定有一個莊子,而莊子總是嘲笑孔子。中國人再崇拜孔子,中國人再給孔子定為“萬世師表”、“至聖先師”,但是一定允許莊子的存在。多麼偉大的文化!看明白這一點就知道了中國文化是什麼。
它是一個人性的文化,它是一個真正尊重生命的文化,它是一個尊重自然的文化,而不是一個推行標準的文化,不是一個打壓異己的文化。
所以現在講到中國文化道德文章違揹人性,那都是中國文化被扭曲了之後,形成了我們對它的一種誤解。所以我們要回到中國文化原本有的樣子,這就是我們現在講文化和經典的意義之所在。
問:我記得一位朋友提到一個問題,他說中國人講修行,總會落在很務實的層面,比如怎樣活得更久活得更好,修養這個身體,而印度人談修行,會落在棄世、舍離和空的層面,您的看法是這樣嗎?
劉:佛陀講空,佛陀也講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抵達真理的路徑都是佛法,佛陀也講怎麼在世間修行。
其實儒釋道,它們的教義都是整體的,但是它依循所教化的人群不同,它有不同的路徑和傾向。佛法傾向於內證,透過打坐、內觀,來知道這個世界是一個空性的世界,是一個幻相。難道這個道理儒家沒有嗎?儒也有空,道也有空,“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跟佛法有什麼區別?中國文化早就知道這個道理,但是中國的文化它又傾向不同,它傾向於向外觀察。
《易經》是對天地的觀察,老子講水、車輪,都是對外在的觀察,對生活事物的觀察,從對外部的觀察來看到天地本質的規律。它知道這個世界的本質只是資訊、是空無,它是透過觀察得來的,所以儒道釋本無區別。
佛法是透過向內證感到天地本質的規律,這是不同的人群所造成的傾向性而已。向外觀察需要很好的思考能力、總結能力,講白了腦子得要靈。內證需要很好的感知能力,身體的感知力和精神的感知力。
問:您覺得現代人跟古人相比是在衰退嗎?
劉:不是這樣的。每個時代都是登峰造極的,每個時代又都是愚蠢不堪的,依著每個時代的執著。
如果說我們現在定義的傳統文化,就是關於這個世界大道的文化,關於這個世界本質規律的文化,那麼說古人當然是非常高明的,他對於天地大道對世界本質規律的把握是非常高明的。但是今天我們這個時代對於物質的運用又是登峰造極的,造手機、造飛機,造所有東西。
每個時代都有一個妄念,認為自己才是最正確的,其實這個時代只是把某一部分登峰造極了而已,而且這一登峰造極的部分,很有可能在事後又被認為是不對的。
我們今天不還要去使用宋朝人做的瓷器,我們今天還要靠古人的醫學來治療“新冠”,為什麼?你能相信古人已有這樣的醫學嗎?現在已經印證了。所以也不要認為古人在所謂的科學上就一定不如你。我們不要厚古,也不要薄古,我們不要厚今,也不要薄今。
4
養生貴在走中道
問:我知道您也是吃素對嗎?
劉:上了歲數消耗不了那麼多肉,為了健康就吃素。但是你中午去赴宴,人家點了肉,難道我們就把它扔了嗎?吃一頓沒事。
問:健康養生是大家都很關心的話題,您有沒有一些很樸實的養生方法分享?
劉:這個原則可以講一講,只是講出來大家未必信的。養生是最難講的,大家都很執著於肉身,以此形成了很多的觀念,他怎麼會相信你?
問:您說說看。
劉:我只能說我自己的養生,在這個時代養生是做減法。養生沒有標準答案,“物無美惡,過則為災”。在一個食物缺乏的時代,飢餓的時代,給你一隻雞給你一桶油,給你一塊肉,這就是養生。在一個勞作的人群裡面,讓你躺一天休息就是養生。
我們現在大多數的人,在這個時代是動的太少,身體太安逸了,洗衣有洗衣機,水有自來水,走路有汽車,所以在這個時代“少吃多動,就是養生”,就這麼簡單。
你不運動也會生病,動多了也五勞七傷。你營養缺乏會生病,但是你每天都吃,古人一句話“穰年多疾”,就是豐收的年份往往生病的人多。現在高血壓、富貴病那麼多,就說明問題了,少吃多動,就不得病。
養生是沒有標準答案的,都是因當下而異。所以中國人講中道,就是合適的度,外國人講標準,它定義一個標準。凡標準就只適合一部分人。什麼適合所有人?中道適合所有人。中道是什麼?當下的、適合的就是中道,物無美惡,過者為災。
問:所以吃葷吃素也不是適合每個人的是吧?
劉:不是適合每個人。就像有的時候,你說我天天不動,看電視、胡思亂想,你還吃肉?你不全身都是垃圾嗎?!你說我今天爬了山我很累,我確實很想吃這塊紅燒肉,我卻偏偏逼著自己喝一碗粥,那也傷人呢。
問:過去的經歷裡面有沒有一個事情對你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放下?
劉:事情倒也沒有什麼很難放的,我一直想放下的是我爭強好勝的心,是我去分別好壞的心。這個是更難的。
道理也明白,每個人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所有的存在都是好壞參半的,都是佛魔一體,但即便如此,還是會在看到這個人的時候想,他怎麼這樣。這才是難的,好難弄。
問:爭強好勝是指哪一方面?
劉:比方說希望自己是高明的人,希望自己是卓越的人,希望自己是個智者,這都是爭強好勝。不肯承認自己就是個平凡人,或者不肯去做一個平凡人,不敢相信哪怕自己有一點認知,也只是凡夫俗子。
不敢相信在上帝面前,我們一思考上帝就會發笑。我們總覺得我們是被神揀選的,獨一無二的那一個,總覺得自己是上帝的寵兒,這個太要命了。
問:您一直說修行,您覺得自己是修行人嗎?
劉:看你怎麼樣定義修行人,如果修行人一定要剃個光頭,或者在教堂傳教,那顯然我不是。如果修行人是願意修正自己,還願意去付諸於行動的人,可能又是。修行,修是修改,行是去做。
這個講起來容易其實不容易的,第一這個世上大部分人不願意修改自己,總覺得自己是對的,你要講他不對他就不認了。還有一種人就是知道自己是不對的,是我有錯,但是不改啊,到80歲還不改。如此來看修行是不容易的。
所以道是什麼?道是人人都知道,人人都不想要的東西。我只是願意和想要的人,但是有的時候也做不到,但是至少我知道我應該要,並且我願意付諸於實踐。
劉希彥先生養生小貼士
1、早餐吃蒸山藥、土豆。減油減鹽。
2、主食還是得吃。
3、木耳、海帶、大部分蔬菜都能比較溫和地排毒,尤其綠葉類蔬菜。蔬者疏也,可以疏通清解。
4、少吃多運動。運動以蓄積能量的運動為宜,而不是消耗能量的運動。
END
編輯 | 星漢
稽核 | 涵予
· 版權宣告 ·
- 本文為原創,圖片來自受訪人,轉載請註明出處和作者資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