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馨5歲,是個慢性子的小女孩,做任何事情都不慌不忙。
每天早上爸爸媽媽要上班,馨馨總是慢條斯理,就起床這一件事,馨馨就能花上將近一個小時的時間。為了節省時間不遲到,馨馨媽媽就開始為馨馨包辦一切。
早上馨馨起床,慢慢穿衣服,馨馨媽就親自為馨馨穿。洗漱晚上就做,早上沒時間就不洗漱。吃飯就去幼兒園吃,因為幼兒園有早飯。
可是馨馨吃飯很慢,她吃一個小饅頭的時間,別的孩子都已經吃飽了。所以,馨馨在幼兒園吃飯,總是最後一個吃完,還吃不飽。
每天,幼兒園放學,馨馨總是排在隊尾,因為放學早整理好自己的東西,馨馨整理的很慢,有時外套自己拿著就出來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馨馨上小學了,因此問題也就更多了。每天早上系紅領巾要用十幾分鍾。梳頭髮媽媽要代勞,如果,馨馨自己梳頭可以梳半個多小時。這些還不算,早上媽媽做飯,她根本吃不飽,甚至有時,沒時間吃。
每次做題,默寫生字,她總是跟不上老師的速度,同學們都在奮筆疾書,她不緊不慢地找本子、整理筆袋。
晚上回家,一點作業就要磨蹭到很晚,寫不完就哭,怕老師批評,每次都要寫到晚上十一點鐘。白天上課沒精神,注意力不能集中,成績自然也不理想。
馨馨喜歡自己挑東西,每次買東西馨馨媽總喜歡讓馨馨自己選。因此,無論買什麼,馨馨總能夠挑選很久,最後拿不定主意,看看這個不錯,那個也不錯,磨磨蹭蹭。
馨馨媽媽是個急性子,對於馨馨的磨蹭,有時候馨馨媽簡直要氣炸了。她經常勸說馨馨,不要磨蹭。有時候急了,就數數,限定時間,然而馨馨磨蹭的習慣卻沒有得到任何改變。
很多家長像馨馨媽一樣,發現自己的孩子是慢性子,或者在做某些事情的時候格外拖拉,磨磨蹭蹭。
家有個慢寶寶,該如何是好?
孩子做事磨蹭,性子拖拉,原因不一,只有找到原因,才能幫助孩子去改正。
性格原因,天生慢性子
有些孩子天生就是慢性子,很難改變。他們做事情慢不是故意去拖延、磨蹭,而是喜歡一步一步,有條理的,把事情做好,做到盡善盡美。
天生慢性子的孩子,通常性格沉穩,性情溫和,做事細心,沉得住氣,耐得住性子。家長應該順應孩子的天性,少指責,多陪伴,不要給孩子佈置太多工,讓孩子在一兩件事情上深入。
現在,很多孩子很難在一件事情上,做到有板有眼,聚精會神,保持持久的興趣。如果你的孩子能夠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耐住寂寞,平心靜氣,專注在某個領域,也可以變成一種優勢,在此培養,也許將來就是某個領域的專家。
缺乏專注力,造成拖拉做事
有些孩子做事慢,是因為無法專注眼前的事情,容易被其它事情吸引,甚至一心多用。說白了,就是缺乏專注力,這件事情還沒有做完,就做另外一件事情。
比如有的孩子,寫作業呢,突然把作業扔一邊,去畫著玩了,畫一會,寫一會。要不然就是一會喝水去,一會上廁所,一會又拿個酸奶喝,總之就是不能把作業寫完,再去幹其他的事情。最後,導致作業寫到很晚還沒有寫完。
缺乏專注力的孩子,還常常有這樣的表現:丟三落四、轉眼就忘事、愛發呆走神兒等。
那麼缺乏專注力的孩子,要怎樣幫助他們呢?
家長要為孩子提供一個舒適、整潔有序的環境。例如:寫作業時身邊不放無關書籍、玩具。
激發孩子的內在興趣。孩子們看動畫片時往往全神貫,而做起所謂的“正事”比如學習、看書,卻常常走神。如果家長能幫助孩子,在枯燥的事情上找到讓他感興趣的點,就會激發孩子的內驅力,那麼孩子們會更加專注。
例如,引導孩子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讓孩子體會到成就感。比如,買東西的時候,讓孩子一起去,結賬時讓他算應該付多少錢。
給孩子設立小目標,建立獎懲制度,這件事情他能在規定的時間完成,達到要求,會有什麼獎勵等。
引導孩子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家長要以身作則,比如家長在孩子面前不要,做著這個事情,然後又去做別的事情,有始有終的做完一件事,為孩子做好榜樣。有的家長就會一邊吃飯,一邊看手機,自己做不好,怎麼去說服孩子呢?
家長教育方式不當,也會造成孩子磨蹭
家長的言行總是在無形之中影響著孩子,有時候恰恰是家長的行為方式,使孩子變得越來越拖延,越來越慢。
家長越催,孩子越慢
孩子做事的時候,家長在旁邊催促,結果適得其反。其實,家長的介入,會讓孩子的自我功能被削弱。原本孩子只是做自己的事情,因為父母的介入,孩子的重點,就不是在做事情上面了,而是變成了找尋自我的內在鬥爭:是任由父母控制?還是為自我權利做鬥爭?
比如,馨馨去文具店買筆,挑選了很久,還沒有選好,媽媽就沒有耐心了,催促馨馨快點,“就那個吧”,“你太磨嘰”。
馨馨媽一催促,馨馨的注意力就不在選筆上了,而是,糾結聽媽媽的,還是堅持自己的,最後拿不定主意,又選了很久,還沒選到,媽媽強制馨馨做出選擇,不愉快收場,導致下次更慢。她因為害怕媽媽干預,猶豫不定,心裡依舊再作鬥爭。
如果“快”是你的,那“慢”就是我的,磨蹭的孩子,透過時間上的延長,來拓展和確認自我範圍,於是,孩子就變得越來越慢,因為他會覺得,“慢”才是他自己,快的都是父母。
家長做事拖拉、磨蹭,孩子就會效仿
家長們自己做事的時候也有拖延,磨蹭的習慣,比如到了睡覺時間,卻看手機。
想讓孩子安心學習,注意力集中、使學習更有效率,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家長也學習。學習的內容可以不一樣,但學習的過程都是一樣的,一起看書,一起寫作業,一起思考。
比如,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家長不要看手機,看電視,噪音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家長可以靜靜坐在一旁,看一本書。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作為家長,需要耐心來尊重孩子的成長節奏,試著理解孩子,試著多陪伴孩子,試著不再催促孩子。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龍應臺《孩子,你慢慢來》
孩子磨蹭是一種怎樣的心理?
孩子“磨蹭”與“任性”之間的關聯和意義
“磨蹭”是做事情拖拉、沒效率,“任性”是不聽別人意見、固執。這兩種現象有明顯區別,卻反應了同一種教育方式下的兩個不同側面。
磨蹭是孩子對父母控制自己,較“軟性”的對抗。任性是孩子對父母控制自己,較“生硬”的對抗。
有些孩子磨蹭又任性,有的孩子只表現了磨蹭,看起來很磨蹭的孩子,其實是在用磨蹭的手段,說明他的任性:就是不想按父母說的去做。
很任性的孩子,總要以某種或多種方式來表達他的這種執拗,比如,父母一開口,他扭頭就走,根本聽不進去。要麼就是你說你的,我該怎樣做,還怎樣做。就是有的發脾氣,有的不吭聲。所以,孩子的磨蹭就是他的任性,孩子的任性可以用磨蹭來表現。
在孩子們言談舉動裡,暗藏很多資訊,需要家長去解讀
家長總說孩子有問題,卻忽略了孩子的問題,往往隱藏著他們真實的擔憂、憤怒、失望、傷心等。孩子的心理和情緒狀態,受經驗和知識的侷限,很難用語言表明,他們主要是依靠行為語言來表達。
比如,性格孤僻的孩子偏愛獨自一人玩耍,但也會產生幻想,也會熱衷電視和遊戲,因為這裡面有他忠實的夥伴,可免除他的孤獨。
有些孩子常愛挖鼻孔,吸允拇指,咀咬指甲,玩弄性器官等,這些動作本身,說明與孩子嬰兒期(口唇期)滿足缺失有關。
有些孩子有偏食,或拒絕吃飯的行為,多半是透過這些行為懲罰他們的父母,因為他心裡有來自父母某種方式或態度的傷害。
有些孩子總是表現出對玩具的破壞、惡作劇、搗亂等攻擊行為,這說明孩子內心有憤怒和傷心,而造成憤怒和傷心的可能性卻很多。比如,他在同伴中從沒得到過重要角色,或者遊戲中玩輸了,等等。
那麼,總表現得磨蹭或任性的孩子,其內心是無助的,情緒是不愉快的。磨蹭的資訊裡,隱藏有孩子對父母總是“催促”的不滿與報復。
任性的種種表現的資訊裡,隱藏有孩子不得不反抗的敵意,而敵意說明父母與孩子的交流中,父母很少甚至沒有承認或接受過孩子的情感,而是對孩子過多的干涉。
所以,孩子的磨蹭與任性,孩子的很多問題,其實是家長的問題。養育一個孩子,我們不僅要關心他的身體健康,也要重視他的心理健康。
對孩子,作為家長需要耐心。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我們需要反思,注意孩子每個階段的情緒反應,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沒有人是完美的,作為父母也需要學習,但是,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與愛,一定會有不一樣的驚喜。
我是開心和糖果兒的媽媽,也在學習如何做一個合格的家長。謝謝您的閱讀,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