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又一塊的小麵糰,一盒又一盒的顏料,一個又一個精緻的作品,這是記者在蘇芳家裡的麵塑工作間看到的,“我做的這個是麵塑,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我非常喜歡。”蘇芳一邊說著,一邊展示著她所做的各種麵塑作品。今年53歲的蘇芳是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後官寨鎮的一位普通村民,對於蘇芳來說,麵塑已經成為了她生活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她捏的每一個作品也並不單純是一件藝術品,更多的是她對於人生的感悟與對於生活的想法。
機緣巧合接觸面塑
說起怎麼接觸的麵塑,蘇芳笑著說了一句“這是一個偶然”。2018年,當時的蘇芳還沒有接觸過麵塑,以做刺繡和花饃饃而出名。有一次蘇芳把自己做的花饃饃發到了自己的社交平臺,被當地的文化部門看中,推薦去參加了一個手工藝術品的比賽。這次比賽除了刺繡等還有面塑,從那之後,蘇芳就接觸了麵塑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手藝,併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在農活之餘學習捏麵塑。因為之前有刺繡和做花饃饃的基礎,蘇芳在學習麵塑上並沒有碰到比較大的困難,僅僅學習了一年之後,蘇芳就做出了一個作品《福滿人間》。
認清差距,開始系統學習
2019年,恰逢新中國成立70週年,蘇芳的作品《福滿人間》就入選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大美民間’中國花饃藝術節”優秀作品展。正當蘇芳信心滿滿地帶著作品參展時,現實卻給了她當頭一棒。在一眾系統學習多年的選手中,僅僅自學了一年的蘇芳的作品與其他的作品存在著很大的差距,這也讓蘇芳認清了現實。當天晚上,蘇芳在自己的朋友圈裡寫到,“一步登天,沒有登上。”
認清差距之後,蘇芳決定找老師系統學習。在社交平臺上,蘇芳認識了一位河南的老師,這位老師是麵塑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認證的傳承人,蘇芳前往河南在師傅的幫助下系統地學習麵塑。系統地學習就是從捏人像做起,經常是老師發給她一張照片,她就跟著照片開始做。捏了幾個月,蘇芳已經逐漸入門,得到了老師的讚揚。一直到2020年年初,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蘇芳便離開河南,回到家利用老師教給她的基礎知識自己摸索著進行創作。
在人像做的比較出色後,蘇芳決定要更進一步地學習,但是考慮到疫情期間線下學習的風險以及前往外地食宿的成本,蘇芳便在網上報了一門網課繼續跟著學。“網課有網課的好處,有空的時候看,還能回放,平常帶完孫子我就開始跟著網課開始學,有時候能學到深夜。”蘇芳說道。
用麵塑獻禮建黨百年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週年,蘇芳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捏出了兩個作品《福壽江山》《錦繡山河》。用蘇芳自己的話來說,自從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建立新中國後,人民生活逐漸富裕,國家越來越強大,做這兩個作品用來展現祖國的錦繡山河、人民生活的安居樂業。這兩個作品是蘇芳第一次做大場景的麵塑作品,場景中的每一個細節都有蘇芳自己獨特的想法。其中,《福壽江山》在慶陽市當地舉辦的慶祝建黨100週年巧手作品展中榮獲三等獎。
蘇芳說:“人活著一生貴在堅持,不管你做啥事都要堅持,堅持到底”。三年來,蘇芳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在學習製作麵塑上,按她的話說就是“越做越高興”,接下來,蘇芳打算做一組56個民族的人物群像,展現一下多民族的文化。對於這組人物群像,蘇芳並沒有立馬上手製作,而是重複的在練習做人像,她想把最基礎的人像做得更精緻一點。蘇芳說:“既然做就做得精緻,隨隨便便做一個那是不可以的”。
(作者張世傑、常丫丫、葉曉梅、範竹清為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指導教師周兆瑜、杜興彥為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