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技藝,一代代守望者心手相傳
一個傳統,刻印著古老的文化記憶
守望文化遺產,傳承中華血脈
《小康》雜誌和時代記憶聯合推出【匠人說】系列,
立足於優秀傳統手工藝文化,
多方位、全形度探知各類非遺專案,
挖掘文化傳承背後的精彩故事,
記錄非遺人一生的堅守與光榮,
推動非遺的保護與傳承!
雁繡傳承人/高鳳蘭
高鳳蘭,女,70歲,退休工人。為代縣雁繡坊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山西省省級非遺名錄代縣雁繡傳承人。中國高階工藝美術師、三晉文化研究會晉繡研究院副院長、省級刺繡(布藝)藝術大師、省工藝美術師、山西省巾幗創業導師志願團成員、山西省傳統工藝美術保護與發展協會會員、山西省工藝美術協會會員、錄入山西省級文化藝術人才庫、山西省三八紅旗手、山西省建功標兵,是晉繡十姐妹之一。
雁繡
刺繡,民間古老絕技,其深厚的文化積澱,承載和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創造力,是我國民族刺繡文化藝術產業中一顆璀璨的瑰寶,在中華民族文明史上寫就了濃墨重彩的絢麗篇章。刺繡是傳統工藝,其技藝精細複雜,以針為筆,以線為墨,以堆為骨,十指春風,一針一線繡出栩栩如生,巧奪天工。
代縣雁繡產于山西省雁門關下的歷史文化名城,是北方晉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代縣雁繡以雁門關地區民間傳統手工真絲刺繡為基礎,吸收了蘇繡精華,融書法繪畫為一體,既具有北方粗狂豪放的獨特風格,又有南方的精細雅緻的特點,是不可多得的藝術收藏品。
雁繡作品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平繡,繡品有花鳥魚蟲、山水風景、人物禽畜、瓜果蔬禾,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另一類是立體繡,其中古老傳統繡品有男女繡花布底拖鞋、男女兒童虎頭鞋、獅頭鞋、肚兜、繡花荷包等實用品,還有龍鳳掛件、五福捧壽等觀賞品,大型手工刺繡品有大型壁掛、條幅條屏等。
在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山西省代縣古城,有這樣一位老嫗,退休後,並沒有在家賦閒暇鬆懈,而是在摯愛的藝術征程中馬不停蹄地奮鬥著。她憑藉自已愛好、靈巧的雙手和精湛的刺繡技藝,“繡”出五彩生活,“繡”出脫貧攻堅之花,“繡”出獨特風格。默默奉獻著自已的才華,繡刺並樂在其中,且立志將這種傳統工藝傳承下去。她就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雁繡傳承人高鳳蘭。高鳳蘭作為雁繡"非遺"傳承人,主要從事挖掘、研究、傳承、開發雁門關地域民間傳統手工刺繡工藝,同時學習引進蘇繡工藝精華,新創雁繡和高錦繡藝術。高鳳蘭自幼吃苦耐勞,聰明伶利,心靈手巧,酷愛手工藝術。1951年,高鳳蘭出生於文化經濟重鎮----峨口鎮西村。上小學時,在班上就是一個“小畫家”,受到老師的誇獎和同學的羨慕。她出手不凡,究其原因是她岀生在民間手工傳統刺繡之家,耳濡目染,受環境的影響,從小酷愛民間傳統手工藝術。從9歲起,她就開始跟隨村裡的手工老藝人學習刺繡、剪紙、麵塑。她的姑姑是村裡有名的刺繡巧手,見她勤奮好學,十分喜歡,經常手把手教她針法、配線、色調等刺繡藝術。
她對當地傳統刺繡有著深厚的功底,她繡出的人物、山水、花鳥活靈活現、栩栩如生,達到了“繡花花生香,繡鳥能聞聲,繡虎能奔跑,繡人能傳神”最佳境界,十分惹人喜愛,讓人歎為觀止。幾十年來,她充分利用工作間歇和生活空隙,進行業餘刺繡創作,繡出了大量的門簾、窗簾、床罩、肚兜、童鞋、童褲等繡品,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幾度風雨,幾度春秋。雁繡坊創辦13年,努力挖掘、研究、開發雁門關地區的民間傳統刺繡藝術。新創了既有北方粗獷豪放的風格又有南方精細雅潔特點的“雁繡”。特別是雁繡中的高錦繡,仿照面塑、浮雕的形式,增強了繡面的立體感,在傳統平面刺繡藝術方面有了較大突破。達到了繡花花生香、繡鳥能聞聲、繡虎能奔跑、繡人能傳神的境界。
為了不斷傳承雁繡藝術,2009年,她創辦了婦女創業就業基地,實行“場地、培訓、代銷”三免費,組織下崗職工、農村貧困婦女、社會無業女青年學習雁繡技藝、共培訓五市八縣學員6000餘人次,學員學有所成。有的成為省級刺繡布藝藝術師;有的被評為民間藝術能手;有的是“巧手藝人”。徒弟們把喜訊告訴了她,她喜上眉梢。我讚歎道“真是名師出高徒。” 她們為發展文化產業,助力脫貧攻堅,彰顯出巾幗風采,繡出了致富之花。現在,高鳳蘭的“雁繡坊”共培訓了縣內外學員5000餘名,不僅為傳承雁繡和高錦繡工藝、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壯大了隊伍培養了人才,而且為弘揚雁門文化和精神文明立下了汗馬功勞。
高鳳蘭老師更多作品欣賞:
本欄目由《小康》雜誌和時代記憶聯合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