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很長,回憶很美
開啟塵封的相簿
在自己鍾愛的崗位上
奮鬥過一生的老交警
看著手裡泛黃的老照片
泛起回憶的漣漪
屬於這群人的時光又鮮活了起來
在公安歷史的長河裡
相機的鏡頭不曾開口
卻默默記錄著一切
照片雖已泛黃
但記憶不曾退卻
曾經的榮耀、驕傲、執著、傳承
一幕幕都是
承載記憶的高光時刻
今天,我們倚在時光的角落裡
重新將它放映
新中國的摩托衛士
講述人:王金明 69歲
我叫王金明,今年69歲,退休前是北京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的民警,是新中國摩托衛士的一員,你們知道嗎?我們的祖國曾有一支威風凜凜的國賓摩托護衛隊,就是現在國賓護衛隊的前身。
1954年,北京市公安交管部門組建摩托車護衛隊,圖片為北京市公安局交通管理處直屬隊摩托車儀仗隊隊員全體合影。
1954年10月19日,印度共和國總理尼赫魯來華訪問,中央決定首次呼叫由北京市公安局交通民警駕駛的摩托車參加歡迎儀式,這是國賓摩托車護衛隊的第一次正式任務。
1964年,受邀前來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5週年慶祝典禮的馬裡共和國總統莫迪博•凱塔和夫人,在劉少奇主席和周恩來總理陪同下,乘坐敞篷車經過天安門時,受到首都人民熱烈歡迎。
途經繁華路口時,沿途人群歡呼雀躍,護衛隊員還要時刻保持精神集中,警惕道路兩旁突然衝出的熱情群眾。群眾對我們摩托護衛隊員讚歎不已,“咱中國人真有面兒!小夥子們好樣的!”摩托護衛隊安全無誤的將尼赫魯一行帶到目的地,受到外方警衛人員的一致稱讚。
幾十年過去了,隨著我國禮賓形式的改革,摩托車護衛任務成為了歷史,但每當我回想起這段不平凡的日子,心中依然熱血澎湃,為自己曾是新中國的摩托衛士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第一代女交警
講述人:趙燕茹 83歲
我叫趙燕茹,今年83歲,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代女交警。
記得那是1958年,來自派出所的三位女民警:鍾華、蘆學珍、葉淑珍被抽調緊急培訓,先一步在中華路、東單、西單上崗執勤,1959年,又特招了十七八歲、初中畢業,身高、專案都過硬的一批女孩兒,成立了四個女警排,我當年是四排的排長。
女交警從右至左分別為:蘆學珍、鍾華、葉淑珍。
1960年10月,出於對女警的愛護,由周總理親自批准,將女交警從一線崗位上撤了下來,雖然女交警在路面執勤不到兩年,卻成績顯著,讚譽不斷。
姐妹們中,有空手奪刀制服歹徒的程惠蘭,捨身攔驚馬的安惠英,工作細心為群眾排憂解難的五好民警丁玉珍,指揮準確,以理服人的糾違標兵丁秀卿,執勤認真,熱情為民的五好民警古秀春、馬佩貞等等,先後14次榮獲了全國“三八”紅旗手和北京市公安局先進工作者的榮譽稱號。
1958年,第一批女交警正在參與集體培訓。
那個時候我們用自己的行動,樹立起了一面旗幟,證明新中國的女性,完全有能力與男同胞一樣,為北京交通事業貢獻力量!
1958年,天安門前首次出現指揮交通的女交警。
今天,交管局的女同胞們更加優秀了,在各個崗位發揮著重要作用,孩子們,姐妹們,加油!
糾正違章先敬禮
講述人:劉英臣 58歲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很多工作都是學習蘇聯......
1957年8月,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長呂展到蘇聯訪問,帶回了一幅蘇聯女交警向在馬路上玩耍的兒童敬禮的宣傳畫,覺得在糾正交通違章之前,交警先向違章人敬禮,不僅可以讓違章人感覺交警的誠懇,還能拉近警民關係,於是要求首都交警效仿蘇聯交警“糾正違章先敬禮”。
自那時起,在北京的街頭,交警遇到交通違章的司機、騎車人和行人,先敬禮,後糾正。在糾正違章時,民警講話要帶“請”、加“您”、稱“同志”,讓違章人感到交警糾違非常人性化,尊重人,減少了糾違中的糾紛,起到了很好的糾違效果,受到很多群眾稱讚和寫信讚揚。畫家宋步雲還為此專門創作了油畫作品《糾正違章先敬禮》。
圖為畫家宋步雲油畫作品《糾正違章先敬禮》。
這件事,很快就讓毛澤東主席知道了,他老人家非常高興地指出:“人民警察是人民的勤務員,老百姓違反交通規則,警察敬禮糾正,好!這是西瓜不是芝麻,這個問題抓得好”。
從此,糾正違章先敬禮在全國普及,並沿用至今。
指揮棒的傳承
講述人:劉宗儉 75歲
我手中拿著的這支指揮棒,到現在已經是第三代了,但是你們知道最初的指揮棒是什麼樣子的嗎?我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的指揮棒?
在1955年11月10日,由公安部頒佈執行了《城市交通規則》,規定交通民警由徒手指揮改為用指揮棒指揮交通,那時候的指揮棒,由輕木頭做成,用紅、白漆按三等份塗成兩頭白,中間紅的三節。
在當時的環境下,用指揮棒指揮交通,標識明顯形目,訊號簡單明確,只有直行、左轉彎、停止三種訊號,比徒手減少了兩種。
還同步制定了“交通指揮棒使用辦法”,印發了指揮棒使用圖解,報紙還專門刊發社論,在社會上進行了廣泛宣傳。
民警鄭世奎潛心研究,總結出一套指揮方法,形成了“鄭世奎指揮方法”,在全體民警中進行傳授,這也是新中國第一個以交警名字命名的交通指揮法。
這小小的指揮棒,它跟隨我們交警走過了66個春夏秋冬,也成為了我們交通民警一代一代的接力棒。
忘不了,交警英烈劉振基
講述人:穆來福 56歲
我叫穆來福,是北京市公安局房山交通支隊的民警。今天我要講述的是交警英烈劉振基的故事。一晃兒振基同志走了23年了,但是他壯烈犧牲的情景仍然記憶猶新。
那是一個春寒料峭的夜晚,突然,一輛紅色夏利違章逆行從便道闖入高速路準備跟隨車隊。振基一個箭步衝上前去,奮不顧身地一把抓住方向盤大聲喝令“停車!停車!”此時,瘋狂的夏利車卻加大了油門,左右搖擺著車身,振基緊緊地抓住歹徒,展開了搏鬥!滴滴鮮血灑在柏油路上,50米、100米、200米……第302米,他被歹徒狠狠地撞向中心隔離鋼板!
沒有來得及向年邁的父母道別,沒有來得及和戰友說聲“再見”。沒有來得及和心愛的兒子說一聲“生日快樂”,那天是振基9歲兒子的生日。就這樣,壯烈地走了。大家含著淚在現場輕輕地撿起一條條被撕碎的警服,振基啊,我的好戰友,我的好兄弟,你疼嗎!再咬咬牙,忍一忍……
雖說男兒有淚不輕彈,但上級領導每來一次,戰友們都會大哭一場,座談會幾次都開不下去。永遠忘不了振基頂著胃痛,有病也不吭一聲;忘不了風雪之夜下崗後,振基給大夥準備的熱飯熱菜;忘不了那聲“先喝口暖和暖和”的兄弟情;忘不了55位戰友集體捐款,把一隻可愛的“京叭狗”送給振基的兒子作伴……
圖為劉振基生前和戰友的合影。
這,就是我們的交警,一群有情有義的漢子!危難中我們頂天立地,血脈裡我們永遠相連!
劃線民警“一眼準”
講述人:董建樓 58歲
在我們交警隊伍中曾經有一支“劃線警察”,他們的工作就是用油漆往柏油路上劃標線。而這支隊伍中有一個綽號“一眼準”民警,他叫劉四元。
他能夠在沒有任何標記的情況下,僅憑著眼睛瞄一下,即可劃出筆直均勻的標線,還有劃圓圈、彎線、斑馬線,更是他的一手絕活。
最早劃標線是騎著腳踏車,後架上一邊掛一個油漆桶,用刷子蘸油漆, 蹲在馬路上一點一點地描;1976年,用拖拉機改成噴漆車後,劉四元成了第一批開車劃線的民警,再後來又換成了汽車。
1976年,用拖拉機改成的噴漆車。
劉四元每年要劃1000多公里的標線,他深知施劃標線的重要性,如若出現差錯,將會直接影響交通工程的質量。
刷在馬路上的不僅僅是油漆,還是人民幣。當時,十塊錢面積的油漆,刷在路上,就值十塊錢。為了確保工程質量,把標線劃直、劃勻,節約國家的每一分錢,他每天琢磨車的效能,對著鏡子反覆練習瞄準,劃線的都怕彎路,直的路面有標杆,可彎的路面就得全憑劃線司機的眼力和技術,透過反光鏡,利用眼睛餘光測距。經過不懈的努力,練就了“一眼準”的功力,誤差僅僅0.5釐米。
這就是劉四元,總是說的少,做的多,他的成績都劃在無聲的馬路標線上......
站崗一分鐘,負責六十秒
講述人:國鐵鋼 46歲
在交警隊伍中,一直傳誦著“站崗一分鐘,負責六十秒”這句口號。其實這句口號,最早是全國公安戰線“二級英雄模範”榮譽稱號獲得者臧仲元同志,在上世紀70年代提出來的。他說,“作為一名交通民警,如果在崗位上不嚴格管理,就是失職;如果因為不負責任造成事故,就等於是對人民的犯罪”。
只要一上崗,高峰時段、他站在路口指揮疏導,平均1個小時要打700多個手勢;高峰過後,他就在路段內巡視糾違,看到路上有磚頭瓦片,都要一塊塊撿走,避免絆倒騎車人;遇到大雪天,不管上什麼班,都要找大單位拉上一車車的爐灰,逐個路口去鋪灑。
他響亮的喊出了這句口號,更幾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盡職盡責地踐行了這句口號,為我們首都交警立起了站崗執勤的最高標準。時至今日,這句響亮的口號依然不過時,需要我們在工作中用心秉持、接續傳承,時刻做到“站崗一分鐘,負責六十秒”。
歷經滄桑初心不改
飽經風霜本色依舊
一張張老照片給予我們的
不僅僅是生活的回憶
更是對未來美好的憧憬
時光荏苒
老前輩們念念不忘的過往
會永遠定格在腦海中
更珍藏在青年民警的心裡
一代又一代首都交警
在守護平安的崗位上
用忠誠譜就無悔的讚歌
這是,年華的記憶
更是,歲月的傳承
來源:中國警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