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故事估計大家都有所瞭解嗎?拍他的電視劇也比較多,比如《隋唐演義》,《隋唐英雄傳》,《新隋唐英演義》,《秦王李世民》等等。
說起唐太宗我們都知道是李世民,李世民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立下赫赫戰功,封秦王。不過李世民還有一個別稱叫“天可汗”,可能就有些朋友不太熟悉了。
為什麼李世民又被稱為是天可汗呢?天可汗又是什麼意思呢?“可汗”這個稱號一般是在遊牧民族裡說得比較多,也是領袖的意思。這是因為當時唐朝國力強大,很多少數民族也臣服唐太宗,天可汗就是他們把李世民當做領袖的別稱。
說起唐朝,相信大家都聽過“天可汗”這三個字,甚至有些朋友就連李世民的其他稱呼都不用了,直接就叫他“天可汗”,滿滿的崇拜之情。彷彿“天可汗”是比皇帝還要尊貴的稱號,就跟地球村村長差不多了。
可汗”是西北各部對君主的稱呼,稱“天可汗”就是擁戴太宗為他們共同的君主。唐朝對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主要是任命各民族上層首領擔任地方長官,不改變原有民族習慣與生活方式。
他們職務世襲,代表中央政府對當地進行管理。到太宗晚年,漠北地區各部又相繼歸附。為了方便來長安朝拜唐朝皇帝,他們在大漠南北專門開闢了一條大道,稱為“參天可汗道”。沿途設定驛站68處,備有馬匹與食物供應往來使者。
太宗表示:“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各少數民族也把太宗當成了自己愛戴的可汗。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番將的名字,銘刻在昭陵的祭壇上。那麼到底是不是這樣的呢?告訴你,還真不是!
天可汗,其實就是柔然、突厥、回鶻時期比較常見的一個“汗號”罷了,很普通,沒啥特殊之處。當然了,李世民的霸業,可不是“天可汗”這個普通的汗號吹出來的,下面我們就來簡單聊聊李世民的“天可汗”是如何來的。
在東突厥和薛延陀相繼被唐朝消滅之後,蒙古高原上最強大的部落聯盟就是回鶻了,於是草原各部便打算推舉回鶻的首領吐迷度為可汗,但人家沒答應,而是聯絡了草原各部一起投靠了唐朝。
可草原上怎能沒有可汗呢?於是吐迷度便提議,既然是推選,大家就一致推選唐朝的李世民當可汗不就完事了嘛,所以,吐迷度等人就給李世民擬定了汗號“登利可汗”。
登利可汗,也是很常見的一個汗號。“登利”就是“騰格里”,也就是天的意思。
其實在草原的汗號裡,類似的這種好字眼很多,比如“伊利可汗”的“伊利”,就是界域的意思,已經很有六合八荒之類的哲學意味了;再比如“處羅可汗”的“處羅”,就是榮耀的意思。
“登利可汗”的“登利”雖然含義也很高大上,但真的就只是個普通的汗號,不信大家可以搜一下“登利可汗”、“滕裡可汗”、“登裡可汗”,真的很多。那登利可汗又是如何變成“天可汗”的呢?這就不得不提當時的翻譯人員了。
我們知道,當時唐朝的翻譯人員是很會來事兒的,會按照諧音將一個詞語翻譯成兩個詞語。比如在唐朝和突厥關係還比較複雜時,突厥人的官職“設”就被翻譯為了“設”;當後突厥復辟,唐朝極為厭惡時,唐朝又把“設”翻譯為了“殺”;待到後突厥又歸順時,唐朝又把“設”翻譯為了“煞”。
而吐迷度聯合草原各部,推舉李世民做可汗的時候,擬定的汗號“登利可汗”,也就是“騰格里可汗”,自然就不能音譯了,得意譯,於是就有了除阿爾泰語系覺得很普通,可全世界人卻都認為獨一無二的“天可汗”了。
可歷史上確實曾在另一位叫做登利可汗, 登利可汗是後突厥汗國可汗,骨咄祿可汗之孫,毗伽可汗之子,伊然可汗之弟,在位時間(734年-741年)共7年,741年七月,被左殺判闕特勒兵攻殺。
可是李世民死後,草原上還是沒有可汗啊,於是草原各部又繼續預設唐高宗李治也是可汗,可他沒有汗號啊,怎麼辦?由於草原上的汗號都是要經過推舉儀式才能產生的,這要是再推舉一下的話,豈不成了唐朝皇帝還要草原部落選舉了?
所以,唐朝在漠北的管理人員是不允許他們再搞這個選舉的,最後沒辦法,就只能是預設,李世民之後的所有唐朝皇帝都是“天可汗”了。
而李治晚年到李顯時期,後突厥復辟,其實唐朝已經喪失了草原帝國可汗的資格了。可狡猾的後突厥可汗默啜,是個極為鬼精的人,依然利用“天可汗”之類的虛名詐騙唐朝的財物。
還有後來的回鶻汗國,同樣也會利用這個漏洞來哄騙唐朝的“歲賜”。所以,唐朝的“天可汗”居然就這麼一直流傳到了滅亡。
另外,如果李世民真知道了“天可汗”原來只不過是草原帝國的一個普通汗號,而他又去大肆宣揚“天可汗”的話,那豈不就是承認了唐朝並非一個單一的國家,而是二元制國家了?所以,唐朝懂草原民族禮節的官員,是不敢宣揚這個稱號的。
終唐一代,“天可汗”這個詞其實只見於和草原部落溝通時使用,唐朝從來都沒大肆宣揚,也是到了近代之後,不怎麼懂草原汗號的人,才開始四處宣揚。
當然了,由於唐朝自己冊封了很多突厥可汗,回鶻汗國也一直保持著對唐朝名義上的臣服,所以在這種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如果這個“登利可汗”不是草原民族自己,而是中原朝廷的話,還真是有那麼點地球村村長的意思,但這種變化,並不代表“天可汗”就真的是地球村村長了。
否則的話,耶律阿保機在統一契丹後,直接自稱“登利可汗”就行了,幹嘛還要學漢人稱帝呢?這也說明了,“登利可汗”或者“天可汗”這個稱號,並不那麼偉大。
迴歸正題,李世民為之所以會被稱為“天可汗”?
一是唐太宗統治時期,唐朝的強大,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出現的政治清明、經濟復甦、文化繁榮的治世局面。
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剋制,虛心納諫;並採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並大力平定外患,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
貞觀之治為後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畢竟強大,別人才會奉你為大哥的。
二是唐太宗統治時期,實施開明的民族政策,
唐太宗採取了以德服人、懷柔羈縻的民族政策,這種政策使周邊少數民族敬慕依附大唐,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以中央開明民族政策而對四夷產生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兩者有機結合則遠人自服。
唐太宗實行什麼的民族政策
唐太宗採取開明寬柔與以武撥亂相結合,剛柔並濟的民族政策。唐太宗對它周邊的少數民族採取懷柔政策。唐太宗實行了與吐蕃等少數民族政權和親的政策,以婚姻親情的方式協調強化與周邊各民族的關係。
開明友善的民族關係政策和制度在唐代的長期實施,大大減少了漢族和少數民族間的隔閡,增強了各民族間的廣泛互補和血肉融合,實現了多民族共同發展進步的宏大局面。正是在唐代,中華民族新的代稱——“唐人”形成,奠定了現代中華民族的基礎。
以恩惠撫和為主的政策,表現有如下
1.唐太宗以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贏得各族的擁戴,尊他為天可汗。
唐太宗在今新疆地區設立了管轄西域的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分別是安西都護府。
2.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首領松贊干布。
3.吐蕃贊普尺帶珠丹上書唐朝皇帝說,吐蕃和唐朝已經“和同為一家”。
正因為如此李世民就被少數民族稱為“天可汗”。
李世民在位期間,聽取群臣意見,虛心納諫。對內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實現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
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和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與北方地區各民族融洽相處,獲得尊號“天可汗”,為唐朝後來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礎。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諡號文皇帝(後加諡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葬於昭陵。結束了輝煌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