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牛坊村花鈸大鼓
在小湯山鎮後牛坊村,有一種傳統花會名叫花鈸大鼓,是一種將鈸和鼓兩種傳統樂器相結合,配合歡快舞蹈動作的花會表演。這種頗具特色的花會表演,不僅是昌平區赫赫有名的花會專案,更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後牛坊村曾有多檔花會,如五虎棍、耍叉(開路)、舞帆、高蹺、花鈸大鼓等。但其他花會都已沉寂多年基本失傳,唯有“花鈸大鼓”碩果僅存。
後牛坊村“花鈸大鼓”,屬花鈸中的“文鈸”,原名稱“雷音聖會,子弟花鈸”,百姓俗稱“大鼓會”,據傳是清朝乾隆年間,有一山西洪洞縣逃荒到後牛坊的白鬍子老人,教給當地村民的。由於後牛坊人也來自山西洪洞,出於對先人的懷念,便將這檔民間藝術流傳下來。
"花鈸大鼓"表演以鼓、鈸為主要伴奏樂器。表演時由人敲打鼓面直徑73釐米、高36釐米的大鼓,再由人邊擊打直徑17釐米的小銅鈸邊舞蹈。
鼓譜有"長行鼓""老八架""隆通通""上調、下調"和"三鈸起鼓"等10餘種,每套鼓譜都以"長行鼓"鼓點相串聯。音樂節奏有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五拍子等。配合鼓樂的節奏有彈跳、換跳、自轉、對鈸、扔腿接鈸等各種舞步。
在花鈸大鼓中,鼓、鈸、舞同出一轍,聲、情、貌高度統一。鼓既用於指揮,又充當伴奏樂器;鈸既參加伴奏,又是舞蹈道具。表演中鼓帶鈸聲,鈸追鼓點,明快活潑、自然靈動。舞蹈以膝顫的律動貫穿始終,動作行雲流水、一氣呵成。
後牛坊村的花鈸大鼓,有著風光的歷史。1957年3月參加全國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匯演,獲得優秀節目最高獎;同年,為歡迎捷克斯洛伐克總理威廉·西羅基訪華進行演出,受到周恩來總理、彭真市長接見;並曾參加十三陵水庫建設工地的慰問演出、蘇聯中國紅十字會移交慶賀等多次演出。
近年來,後牛坊村花鈸大鼓因技譜缺乏整理,會首和老藝人年事已高,傳承出現危機,亟待搶救。
看過花鈸大鼓表演的人們都知道,花鈸大鼓的表演隊分三個年齡段,有小學表演隊、中年表演隊和老年表演隊。
中、老年演員好找,由後牛坊村的村民自願報名參加,每到傍晚,後牛坊村的健身廣場上燈火通明,熱鬧非凡。但現在的孩子學習壓力大,一些難度較高的動作又難以完成,傳授技藝存在著很大的困難。
為了使花鈸大鼓的表演後繼有人,傳承人郝維棟、高如常等人開始在小湯山小學、中學裡傳承花鈸大鼓,讓花鈸大鼓成為體育課內容,讓學校成為“花鈸大鼓”的示範基地,說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高如常強調必須原汁原味兒,堅持口傳心授!
昌平區實驗學校小學部也根據教育部新課程方案,開設花鈸大鼓“藝術教育特色”校本課程,採取實踐育人的方式,旨在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傳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統民間舞蹈“花鈸大鼓”
以其聲情並茂
獨具魅力的表演形式
及鮮明的藝術風格
在全市民間舞蹈中佔有極為重要的位置
沿傳至今深受人們的喜愛
期待這項傳統民間舞蹈
得以更好地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