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邵陽武岡市東北約60公里,山腳下有一處小村落。一直以來,這裡的人們遵循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法則,不為外界矚目。外鄉人行經村口,也只會向炊煙中隱隱露出的馬頭牆偶作眺望,便匆匆而過;直到2012年前後,這個小山村才引起國內眾多學者的關注。
圖為湖南省邵陽市武岡市雙牌鎮浪石村(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中南大學教授、中國楹聯學會原副會長餘德泉便是其中之一,他兩度走訪小村,足跡幾乎踏遍每條巷道,回來後,用四個字描述當時的心情:“流連忘返!”
小村有著怎樣的“隱秘”,才會讓這位耄耋老人生出如此感觸?
“浪人至此,如石生根”
明初,一個叫王政海的外鄉人挈婦將雛來到湖南武岡李家壩,風塵偃蹇、旅途勞頓讓一家人感到身心疲憊。王政海驚奇地發現,村後山坡上石板層層翻起,形似波浪,風光十分秀美,便決定於此定居,不再前行。
王政海一直是個居無定所的“流浪之人”,至此才算有了歸宿,於是給後人們留下一句話:“浪人至此,如石生根!”從此,這個小村有了新名字:浪石!
“‘浪石王家’是武岡有名的大族。”武岡市詩詞楹聯協會主席朱振宙說,“從明初到民國二年,王氏族人逐漸富裕興旺,便不停地大興土木,建了很多房子,如今保留下來的,就有三處規模很大的建築群,而且很多房屋都是按幾乎相同的樣式設計建造,整齊劃一。”
朱振宙介紹:“浪石古民居群現有清朝康(康熙)、雍(雍正)、乾(乾隆)到民初時期的建築88幢,其中40多幢儲存很好。”古民居一些牆壁上,至今還能看到當年造屋建房時使用的刻有年號、記事、姓名之類字樣的磚瓦。
5月19日,一名遊客在浪石村參觀拍照。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除了明、清時期的古建築,浪石村更吸引我的,則是那些隨處可見的石刻古楹聯!”81歲的餘德泉教授說。
石刻楹聯 古韻悠揚
“全村有石刻古楹聯41副,其中字跡儲存完好,還可清晰辨認的有21副。”居住在浪石村的王氏後裔王永樂說,他的一大樂趣,便是研究和挖掘家族的歷史與故事,尤其這些有著深厚文化背景的古楹聯。
5月19日,王永樂在觀看浪石村一戶民居門上的木雕。新華社記者 趙眾志 攝
楹聯又叫對聯、楹貼、對子等,清代學者梁章鉅在他的名著《楹聯叢話》中說:“嘗聞紀文達(紀昀,字曉嵐)師言:楹帖始於桃符,蜀(五代十國之後蜀)孟昶‘餘慶’‘長春’一聯最古。”
但當代楹聯學者多不贊同此說。“對聯最早產生在唐代,”餘德泉教授認為,“《全唐詩》裡有很多‘斷句’,取出來就是‘對聯’;宋代是發展期,明朝朱元璋提倡寫‘春聯’,還親自為一戶殺豬匠家裡題寫對聯,因此對聯在明朝得到普及並初步繁榮;入清以後,尤其康、乾時期對漢學的重視超過以往,從而湧現了大批文人學者,推動楹聯最終走向鼎盛。”
這種文化風尚也毫不例外地影響到浪石。“明、清兩代王氏一族出過不少名流賢達,當官的很多。”王永樂說,“乾(乾隆)、嘉(嘉慶)和道(道光)、鹹(咸豐)時浪石王氏最繁榮,楹聯也就數這時候的最多。”
“浪石古楹聯都帶些‘家訓’的味道,內容積極向上,都有很深的家國情懷,聯語對仗工整,尤其難得的是,這些楹聯都是刻在石制楹柱上,需要耗費很大工夫,很不容易。”邵陽市楹聯學會主席鄒宗德說。
聯語書藝 家國情深
同一個民居群裡出現如此之多的石刻古楹聯,且儲存如此完好,在國內並不多見。這些古楹聯的背後,似乎一磚一瓦,皆有故事;一草一木,也具情懷。
王永樂(左)帶領文物保護工作人員在浪石村檢視古楹聯。新華社記者 趙眾志 攝
浪石村的每一副古楹聯,內容幾乎都符合戶主人的身份、個性,以及他們對生活和事業的理想與追求。“山林憂樂先天下,衡泌棲遲味道根”,這副楹聯見出戶主是一位雖身居山林,卻有著“先憂後樂”情懷,且耕且讀然而並沒有忘記“家國天下”的“隱士”(“衡泌”謂隱居之地)。
一個叫王自仁的原戶主家門前有一副楹聯:“聊以避燥溼寒暑,差不同湫隘囂塵”,其中的“以”字,撰聯者寫作“㠯”,這是“以”字的古體寫法,然而竟難倒了包括一名大學教授在內的一眾訪客,三天後,才由一位對古文字有研究的書法愛好者根據上下聯文意解讀出來。
“浪石古楹聯不僅與建築藝術、雕刻藝術完美結合,還是書法藝術的寶庫。”鄒宗德介紹,“這些古楹聯書寫字型運用種類之多也屬罕見,風格各異,且很有功力。”
這是浪石村一戶民居門前的古楹聯。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浪石現存的41副古楹聯中,有7副是何紹基親筆撰寫,十分珍貴!”朱振宙說。見過這7副楹聯的學者都一致認定是何紹基所寫無疑,但何紹基是湖南道縣人(當時稱“道州”),他撰寫的楹聯何以集中出現在數百里外的浪石村?
何氏七聯 豐厚遺產
何紹基是清朝後期道(道光)、鹹(咸豐)年間著名書法家、詩人,其書藝集諸家所長,成就甚高,自成一家。
何紹基曾在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時出任四川學政一職。“當時王家有位先祖也在成都為官,兩人是湖南老鄉,關係很要好。”王永樂說,“後來這位先祖回鄉,臨走時問何紹基要幾副字作紀念,何紹基便為他寫了這些楹聯,而且一連寫了7副。王家先祖回到浪石以後,找工匠把這7副楹聯全雕刻在大門上。”
記者在浪石村拍攝的部分古楹聯及其拓片。新華社記者 趙眾志 攝
何紹基所撰楹聯中,有一副便是“聊以避燥溼寒暑,差不同湫隘囂塵”,另一副楹聯刻在這位“先祖”當年居住的正房門前“萬里前程從此起,一生大業看將來”。聯語的內容既好,書法更是一絕。這些楹聯個別字跡雖已有些模糊,但整體上儲存較好。
“何紹基不僅是書法大家,還是一位楹聯大家。一個地方能夠集中六七副何紹基的楹聯,這是很難找的。就憑這一點,浪石也為後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寶貴的文化財富。”餘德泉說,“把這些楹聯都保護好,不但對浪石村有很大意義,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也有很大的意義。”
總策劃:趙丹平
監製:閔捷
統籌:衛鐵民、劉愷
記者:趙眾志
新華社對外部、新華社湖南分社 聯合制作
中國故事工作坊出品
來源: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