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見習記者 伍勇 攝影報道
崖墓,一種神秘的墓葬方式,鑿石成穴,置棺於內。《後漢書·馮衍傳》載:“鑿崖石以室兮,託高陽以養仙。”這是崖墓最早見於文獻的記載。四川省宜賓市高縣境內,有一片總面積15平方公里左右的墓崖及石刻,隱藏於茂林修竹之中,它便是南廣河流域崖墓群。
南廣河流域崖墓群及石刻主要分佈於高縣慶符鎮、可久鎮、羅場鎮、嘉樂鎮,為明代崖墓群。墓葬形式豐富,且墓門,墓壁周圍刻有(或畫有)人物、花草、動物等生產生活畫像,是研究我國西南地區喪葬習俗的重要資料,也是反映地方發展史,少數民族生產生活演變史的重要文物遺存載體,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於2013年3月5日將其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月中旬,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推出“你不知道的川渝秘境”系列報道,尋訪四川、重慶兩地的石窟石刻等古蹟,挖掘這些名勝背後的“秘境”故事。9月23日,封面新聞記者來到高縣,尋訪隱於山林之間的這片“秘境”。
隱於林間的崖墓群及石刻
刻有“洪武十四年”字樣
驅車到高縣羅場鎮新榮村,再穿過一段蜿蜒的林間小道,到達羅場鎮崖墓群。這是高縣南廣河流域崖墓群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留存著部分崖墓和精美的石刻,是重要的歷史載體。
穿梭於竹林5分鐘左右,一個崖墓出現在眼前,這裡便是羅場鎮崖墓群的起點。崖墓已空,而旁邊的人型石刻仍然清晰可見。崖墓下方長滿青苔隱約辨認出來的“洪武十四年辛酉年”字樣,告訴人們它已經在此守衛了600多年。
這名頭戴笠型帽手持武器的武士,據資料記載是幅迎謁圖,象徵著天上世界對死者的歡迎,常見於漢畫像磚中。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卷69雲:僰有姓氏,用白練纏頭,衣裳青碧,背領玦緣俱刺紋繡,裳垮覆膝……此記與石刻人物之服飾大體相同,因而大多數學者認為南廣河流域崖墓群是僰人所留。
緊挨著第一座崖墓旁邊的墓穴,頂端刻有魚化龍的圖案,這個與一般的龍造型上有很大的區別,關於魚化龍的說法最早見於《大慌西經》雲:風道北來,天乃大泉水,蛇乃化為魚!隨著蜿蜒小路深入林間,石壁上逐漸出現一些日月圖樣的石刻,並有人用箭做射日狀。觸控石刻,彷彿能感受到僰人的精神信仰。
崖墓壁畫栩栩如生
展現僰人狩獵、慶祝等生活狀態
行至中途,一幅捕魚壁畫映入眼簾。只見一人手上拿著工具,彎腰正準備叉魚,腰間別著一個魚簍形狀的東西,腳下有一群魚兒伴隨著波浪正在遊動。這幅石刻,讓人瞭解當時僰人有捕魚的狩獵習慣。
不僅如此,僰人也會捕獵山羊等。在眾多的壁畫中,有一幅長約1.5米的壁畫十分吸引眼球。壁畫最後方兩人用一根木頭抬著獵物,前面一人在做驅趕動作,一群動物在前方奔跑,有兔子、山羊等,其中一隻在奔跑時還不忘回頭看,栩栩如生。
除了捕獵的壁畫之外,石壁上也有一幅僰人先民的娛樂圖。圖中五人形態各異,手上有不同的工具,有的形似鐵鍬,有的形似弓箭,其中一人手上拿著兩個圓形物體舞動身姿,似乎在慶祝豐收。
據高縣文物管理和保護中心主任胡孝彬介紹,這些刻於峭壁之上的壁畫,全方位的展示出當時僰人先民的生活、勞作和娛樂狀態,對於研究西南地區的地方發展史和少數民族生產生活的演變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
地理位置特殊保護難度大
目前以搶救性措施為主
行走在崖墓群下方,頗有些吃力。有的地方道路狹窄只能容一人通行,有的地方需要彎著腰才能夠鑽過去。外面是茂盛的竹林,裡面是陡峭的石壁。有些石頭已經探出腦袋,幾乎隨時就要從石縫中擠出來。
據瞭解,南廣河流域墓葬群總面積約為15平方公里左右,保護範圍面積約60平方公里,但是絕大多數都分散在叢林茂密的懸崖峭壁。地形的特殊性導致崖墓群的保護難度大。在順江村,一副人型石刻由於風化和錯位,頭部已經消失不見,只剩下身軀。該石刻與地面垂直高度約有7米左右,四周都是陡峭的石壁,徒手難以接近。
“此前省考古隊也前來考察崖墓群及石刻,考察結束之後提出了比較可行的方案,對即將要垮塌和風化嚴重的崖墓及石刻進行搶救性修復,加強日常巡護,清理掉可能破壞墓崖及石刻的因素,緩減風化速度。”胡孝彬說,這也是目前可行的方法,由於特殊的地理條件限制,大規模修繕難度相當大。
微風吹過,竹林沙沙作響,位於南廣河兩岸的崖墓群及石刻,被竹林包圍於深處。俯拍只見青翠的竹林,不見古老的崖墓。這片隱於林間的文化載體,與自然的抗爭還在繼續,也還在等著更多的人去發現去保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