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開門,聽到女兒搶著說:我只是想看看你的口紅。然後伸下手臂像在掩飾什麼。我偷瞄到洗漱臺上的口紅已開啟旋轉出來豎在那裡。再看女兒抿著嘴巴有點不好意思又裝著若無其事的樣子,我知道她肯定嘗試了下塗口紅,只是被我無意闖入而有點慌亂擔心,所以立馬主動說明在幹什麼。
我佯裝“這有什麼,這很平常”的態度,提高音量喊道:“那你用完之後先把它旋轉下去再蓋起來呀,不然會斷的”。女兒有點喜出望外畢竟沒有預料的責罵,於是甜甜的說:“我知道的,我會的”。然後我出來關上門,把空間繼續留給她。
後再想此事,還是蠻觸動,孩子的舉動說明她長大了。這是好事。
只是剛才我那番話能傳遞什麼感知呢?最近學習小組一直在談感知的事情,不妨思考下自己這樣說會給女兒帶來什麼感知呢?
回到剛才那番話,假如我是女兒的話,能感知到的是:媽媽關注口紅是不是安全,所以強調如何轉回去如何蓋起來,看來比起我是不是塗口紅這件事,媽媽更看重口紅。除此之外,沒有其它資訊。
但是假如換一個感知內容呢?如果我說的是:“呀,我寶貝在抹口紅呀,對口紅感興趣對不對,想嘗試下塗上去後怎麼樣的,是不是好看對吧?我寶貝長大了,很好哈。那你知道如何塗嗎……”。然後和孩子交流如何塗,甚至自己也塗一下,和女兒共同照鏡子看看。
假如我這麼做,女兒會接受到什麼感知?我猜想她會感知到:媽媽就像我的朋友一樣,她對我塗口紅這件事很平常,而且我們還一起探討如何塗才會更好看,我也知道如何使用口紅了。我做這件事很正常平常,沒什麼好稀奇的。
所以她會平常心看待自己塗口紅這件事,也相信自己的媽媽也是平常心看待。
那假如再換一個內容會傳遞什麼感知呢?如果我一進去看到女兒在塗口紅,就厲聲喊:“你在幹什麼,這是你用的嗎?不好好學習,就想著愛漂亮這件事,這是你這個年齡段該做的事情嗎?趕緊放下,趕緊洗漱好看書早點睡覺”。
如果是這樣,我女兒會接受到什麼感知呢?我猜想她會感知到:我做這件事是錯誤的,這不屬於我做的事情,我就不應該這麼做。我體驗到了羞愧和自責,同時我也沒有感受到媽媽對我想嘗試塗口紅這個心理的關注和關愛。
……僅僅透過一件事的三種不同表達內容,讓我直觀感受到:當我們傳遞不同感知時,孩子會接收到不同感知,並且從所接收的感知中獲得更多資訊的解讀,比如媽媽有無關注到她的內心需求、媽媽看重她還是看重口紅,甚至對自我的認識比如嘗試下塗口紅是正常的嗎還是錯誤的,自己做這件事是平常的還是羞愧的……這些感受和看法還有可能間接影響孩子接下來在一些事情上的行為舉動。
也正是這樣的設想,讓我理解到笑來老師所舉小男孩小女孩的例子中提出的問題:媽媽這樣做會傳遞什麼感知呢?——在這之前,我無法理會這句話,而今晚的這番設想讓我體會到:媽媽傳遞的不同內容的確會帶給孩子不同感知。而日積月累的感知又可能會直接影響彼此的親密關係、甚至很大程度影響孩子對自我的看法,包括做事的信心、勇氣等。
所以別小看對孩子說話這件事,會讓孩子體驗到情感的正向還是負向。
感謝女兒今晚嘗試塗口紅這件事,給到我機會去思考:媽媽所傳遞的不同感知,將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不同感受和體會。謝謝孩子,在彼此的相處中處處都有讓為人父母者學習和成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