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啊,我會持續輸出思維進階、人生成長、方法策略,讓我的一點思考翻過千山萬水,走到您的跟前,與您共鳴;更歡迎您轉發、分享、評論,讓別人看到您的眼光。
成績糟糕有三個根本原因,解決了,進步很快
孩子學習很累,起早貪黑,披星戴月,週末也不得閒,家長也跟著操心受累,可是有些學生,成績很糟糕。
作為常駐孩子身邊的觀察者,我總結了三個根本原因。
首先,部分學生沒有學習慾望。
有一次,我勸一位女生,“你總得為了更好的將來拼一把吧?”
她說:“老師,我覺得現在的生活就挺好,要錢給錢,家裡生活也可以,想吃豬頭肉了,完全買得起。”
如果這話出自一個10歲以下的孩子,還好理解,可這是一位年齡過了18歲的高中生啊。
難道好的生活標準就是能夠吃得起豬頭肉?如果一個人的夢想,只是停留在滿足低階感官、物質需求,而沒有其它的高尚與美好,能指望他付出堅韌的毅力去為夢想打拼?
為什麼他們在花朵尚未綻放的年齡,顯得那麼老氣橫秋,了無生機,明明並沒有經受歲月的冰霜。
這些孩子的心裡,缺一顆夢想的種子。
沒有見過天地的廣闊就沒有夢想,沒有夢想就沒有具體目標,沒有目標哪來動力?沒有動力的前進隨心所欲、遵循本性、順其自然,然而,所有的成長和進步,都是反人性的,都是逼著自己前行的。
種植夢想的方法,自然是讓孩子去見識、去體驗、去經歷。不能體驗真實的生活,也可以參加主題活動,當然缺不了大人的引導。
也許你家很富裕,富裕是一柄雙刃劍可能讓孩子看得更高遠,也可能極端挫傷孩子的進取心,“躺平”也可過好一生,幹嘛還要奮鬥不是?那你就帶孩子來我家做客吧,體驗貧窮的日子怎麼過,不過要多帶禮物。
再說“思考”這個問題。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的時候不思考就會“罔”,“罔”是迷惑,沒有收穫的意思。沒有思考的學習,就不會有收穫。只有思考過,想明白了,才會學會知識。不明白,靠死記硬背,雖然能夠背誦,但沒用。
即便有思考,還有個思考的深度問題,淺層次的思考,有淺層次的收穫,而高手都是深入思考、細緻思考的人。
拿我自己跟過去相比,過去我讀到一篇好文章,會驚歎“真好”、“好有道理”,做讀書筆記,至多走到找時間再看筆記,沒有下文了。學習寫作之後,我能看到文章表達的道理、批判性消化吸收、轉化成認知和行動。我還會看到這篇文章為什麼吸引了我,可能是材料新穎、可能是立意高、可能題目誘人、可能第一段穩住全場、可能是邏輯結構科學有力、可能結尾回味悠長、可能語言真誠、可能全篇節奏鬆緊有致,也可能兼而有之。
我很享受做一回解牛的庖丁的感覺,“目無全牛”,把一篇文章肢解成一地的零件。思考夠細、思考夠深,收穫自然更大。
真有學生學東西是不思考的,我的學生,高中的學生,現在仍然有分不清詞性的情況,學了十年英語,沒有想明白:當主語的,應該是名詞,而不是動詞原形,動詞竟然有主動和被動語態…。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人是一棵會思想的蘆葦”,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如果不思考,跟一棵蘆葦無異,也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第三,“熟練度”的問題。
“熟練度”指經過反覆練習,你產生某種程度的自動化,不需思考、不需格外努力、輕鬆實現。“熟練度”區分開了“生手”和“聖手”,“生手”滿足於理解了怎麼回事,“聖手”能夠做得非常到位。
抖音上,一位二胡演奏大咖談論他的學員遇到瓶頸期時,說“有些學員學習進度過快,剛剛找到了某個音的位置,就覺得自己學會了,匆匆進入樂曲的練習,我讓他找出某個音的時候,他左試右試,好半天才找到,這是典型的不熟練的問題,是永遠學不好二胡的,除非他每天堅持練習基本功,達到指法純熟”。
當你的注意力被分配給基本操作時,你就沒有注意力分給靈感和神韻了。在學習中也是這樣,你如果一直在思考字詞怎麼寫,就無暇照顧語法和邏輯了,文章自然寫不好,在聽聽力時,你如果聽到一個單詞,還需要想一想它的意思,那你很可能錯過後面全部內容。
把一個事情訓練到自動化,不假思索,就像騎車、走路、吃飯,你才能爬下一個更高的平臺。
但熟練度這個要求,最容易被忽略。上週看朋友檢查孩子英語朗讀作業,說已經基本通過了,又讓孩子讀一下,我發現,的確能夠讀下來,但有錯誤,更要命的是,根本不熟。
對於學習來講,讀熟、能夠背誦,才會產生效果,是嗎?如果滿足於讀下來,那天下就再沒有完不成的作業,因為要達到不熟練地、不準確地讀一篇,不學也能做到,是嗎?
熟練、熟練、熟練,是學好的第一標準。
孩子,從小聰明可愛,給我們帶來很多歡樂,自上學開始,就開始吃苦、努力,也有好多年了,吃了這麼多年的苦,成績如果很差,
冤!
原因主要在以上三個方面,一缺學習動力,二缺思考,三缺熟練度。沒有學習的動力很可怕,不會用心思考很絕望,達不到熟練度很可惜,都會導致學習低效、無效。
應該好好分析這三個方面,從最基本、最底層、最簡單的環節入手,培養這三個好習慣。
有了這三個習慣,還需要擔心孩子不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