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創作的一首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這首詩是唐代五言詩的壓卷之作,王之渙因這首五言絕句而名垂千古,鸛雀也因此詩而名揚中華。
此詩雖然只有二十字,卻以千鈞巨椽,繪下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氣勢磅礴、意境深遠。詩因而生,因詩而名,特別是後二句,常常被引用,藉以表達積極探索和無限進取的人生態度。鸛雀,也隨之位列中國四大名之一。
得益於重建,鸛雀與黃河終於同框了,古詩中的名場面重現於世。
鸛雀始建於北周時期,由北周大將軍宇文護建造,是一座位於蒲洲黃河邊的軍事戍。後歷經隋、唐、五代、宋、金700餘年後,於元朝初年毀於戰火。1997年12月,鸛雀重修。
鸛雀內的油漆彩畫,是國內失傳的唐代彩畫藝術,經過國家文物局的專家多方考察搶救,重新創作設計,故鸛雀是國內唯一採用唐代彩畫藝術恢復的唐代建築。
鸛雀為高臺式十字歇山頂閣,外觀3層4簷,內部為9層使用空間,並設定電梯、梯組織垂直交通。整座閣分為臺基和身兩部分,總高度達73.9米,是四大名中最高的一座,是中國仿造中較為精緻的。
鸛雀也是四大名裡唯一位於北方的閣,位於秦、晉、豫三省交匯"黃河金三角”的鸛雀,也是黃河文化的標誌和象徵。
憑欄遠眺,不遠處的黃河靜靜流淌。向南還可以眺望連綿起伏的條山,天氣晴朗時,還能隱約看到雄偉壯觀的西嶽華山。
耳熟能詳的《登鸛雀》,似乎還在耳邊迴盪。因為一首詩,讓人們對鸛雀平添不少嚮往。雖然重建的鸛雀存在不少爭議,可“鸛雀”三個字承載著的歷史與文化核心卻永遠不可磨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