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瑞動物”,顧名思義即預兆著吉祥美好的動物。最為大眾熟知的就是十二生肖,此外還有早期人類文明中的動物圖騰如鳳凰、麒麟等。
《十二生肖》
祥瑞文化作為福文化的一部分,由來已久,表現了人類對於幸福美好追求的秉性,是中華民族永恆的主題,也是吉祥物得以孕育的基石。
獅
《雄獅側目》徐悲鴻作品
獅子原名狻猊,被稱為獸中之王,與虎同尊,因產在師子國而得名(古時的“獅子”寫為“師子”)。相傳它是龍的九子中的一個。《獸經》裡記:“獅子為百獸之王,每一振發虎豹折服。”《本草集解》裡說,“獅子出西域諸國,狀如虎而小,黃色亦如金色猱狗,而頭大尾長。亦有青色者,銅頭,鐵額,鉤爪,鋸牙······怒則百獸辟易······雖死後,虎豹不敢食其肉。”《穆天子傳》雲:“狻猊日走五百里。”
我國不產獅,古文獻記載中的獅子顯得非常神秘。獅有威嚴的外貌,在我國古代被視為法的擁護者。舊時官衙門前左右,多立有一對大理石獅子,其右為雄獅,右腳踩一繡球;其左為雌獅,左腳踩一小獅子。兩獅共同睨視前方,也寓意太師、少師。因“獅”字多寫作“師”,故太師和少師常被民間用來借喻祝福官運亨通、飛黃騰達,以致出現形象為大小兩隻獅子的“太師少師”圖案。
獅子在佛教中有很高地位。佛教經典喻佛為獅,《大智渡論》中說:“佛為人中獅子。”佛的坐具成為“獅子座”、“獅子床” 。宋代,僧人在重陽節舉行的法會名為“獅子會”。獅子還是文殊菩薩乘坐的神獸。
獅子的形象在民間應用也很廣,雌雄兩獅相戲繡球,叫“雙獅滾繡球”。通常兩獅相戲,從它們身上掉下來的絨毛滾成一個球,小獅子就從這個球裡生出來了。民間把繡球視為很吉祥的物品。節慶時還流行獅子舞、舞獅等,亦被視為喜慶的象徵。此外,獅子還是驅祟避邪的吉祥物,古代陵墓中常見到獅子形象的鎮墓獸和石像。不僅官府,就是民間邸宅門前也常雕有獅子,除表示富有和權勢還有鎮宅之意。店鋪的屋頂上也常飾有獅子咆哮的造像。
虎
《十二生肖之虎》徐悲鴻作品
虎勇猛威武,素稱“獸中之王”。相傳虎為樞星散開而形成,屬陽,為“五靈”(“四靈”加上老虎,又稱“五靈”)之一。中國古代敬虎為神,被列為四方神之一。
相傳張天師征服天下惡魔,是從江西龍虎山騎著老虎去的。應劭的《風俗通義》中講:“上古有神荼、鬱壘兄弟二人,於度索山樹木下檢閱百鬼。妄禍人者,束一革索,執以食虎。於是縣官以臘月除夕,飾桃人,垂革索,畫虎於門,效前事也。”虎能驅妖鎮宅,祛邪避災,因此古時常以虎的獸面形裝飾在青銅器、鋪首、瓦當等器物上。民間尤愛把虎看作兒童的保護神,讓孩子穿虎頭鞋,戴虎頭帽、睡虎頭枕,虎的形象被塑造得既威武又笨拙可愛,便是希望孩子們能長得虎頭虎腦,健壯活潑。
豹
《豹》作品劉繼卣
豹為山林中的猛獸,其體勢瘦勁矯健,毛紋絢麗多彩,古時繪繡豹紋的圖案是爵祿、榮譽的象徵。在赤黃色的布上繪繡豹紋的旌幡是榮譽的標誌,稱為“豹尾”。宋代,凡命節度使,有司配給門旗兩面,龍虎旗各一面,旌一面,節一面,麾槍一杆,豹尾兩尾。清代,有豹尾懸於車上的車叫“豹尾車”。豹尾是皇帝出行車隊中的最後一輛。可見豹尾的高貴。明清兩代,文武百官所穿的官服前胸後背均綴有“補子”,明代三品、四品武官的補子繡虎豹紋,清代三品武官的補子繡豹 紋。在民間,常畫豹腳紋以避邪,古瓷中有一種“豹頭枕”,傳說枕用者不做噩夢,邪魔不敢近身。
本文節選自《祥瑞動物》於愛成 編著
福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自有文字以來,就有了“福”的象形文字。
古人把福文化統稱為“五福”,《尚書·洪範》說:“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
今天,在新時代下,福文化有了新的定義和解讀,“幸福感”也成為了生活標準的衡量指標。
海南省福文化研究會致力於福文化的傳承、研究和發展,關注福文化,做有福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