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裡的歷史文化點滴
晉陽城頭說晉陽
—— 淡茶寡酒齋主
太山下來,原計劃去新修的太原古城看看,誰知導航導到荒涼的一隅。準備調頭,一抬眼,發現了一塊標誌碑,是晉陽古城遺址。衰草悽悽,夕陽黯淡,幾步踏上古城殘存的城牆,幾步踏進風雲變幻的歷史。 “十里晉溪新景物,千年唐叔舊山河”,慚愧。
晉陽古城“襟四塞之要衝,控五原之都邑,”不僅是北部防禦外族的要塞,還是中原地區的屏障,曾作為趙國初都、漢晉干城、東魏霸府、北齊別都、盛唐北京而享譽。晉定公十二年(公元前500年),趙簡子另闢蹊徑,命家臣董安建晉陽城。這樣一來,一是躲開了晉國公卿的相互傾軋,跳出了智、韓、魏等晉國傳統大姓的政治合圍,擺脫了圍繞河東鹽湖為資源爭奪的中原博弈格局。其二是以晉陽城為基礎,將視野向北擴充套件了一千華里,直接將中原勢力範圍延伸了將近一倍有餘,拉大了中原民族的勢力範圍,這一點意義更重大。
“薄伐獫狁,至於大原(《詩經》)”。董安於來到晉陽時,這裡還是一片荒蠻,篳路藍縷,一寸一寸夾版夯土築牆建起了一座晉陽城。在建設的同時施惠政,輕徭薄賦,寬緩治民,苦心經營的晉陽城不僅城堅壁厚,而且民無二心,為趙的生存興盛奠定了根本。如其所料,公元前455年,智氏率先興起了波瀾,脅迫韓、魏兩家出兵伐趙。智瑤圍困晉陽而不能下,於是引水淹灌晉陽城。“城不浸者三版”。至今登臨晉陽古城殘存的城牆,眼前,浮漾著的還是這吞噬一切的洪濤駭浪。生死存亡之際,張孟談一番“唇亡齒寒”的剖析,扭轉了戰局,趙、魏、韓三家共滅智氏,盡分智地。如潘楊不結親一樣,三晉民間,至今有智趙不通婚一說。前幾年訪赤橋村,豫讓三刺的故事,依然讓我動容。
時間到了公元307年,劉琨來到了晉陽,眼前是這樣一幅畫面:“府寺焚燬,殭屍蔽地,其有存者,餓羸無復人色。荊棘成林,豺狼滿道。”局面,比趙襄子當初所面臨的境遇還多了幾份兇險。在強敵環俟的環境中,劉琨殫精竭慮,“琨翦除荊棘,收葬枯骸,造府朝,建市獄裡(《晉書·劉琨傳》”。在那樣艱難的條件下,劉琨還擴建城垣,安撫流民,發展生產,幻想著一酬當年與祖逖聞雞起舞的雄心壯志。最難的時候,劉淵發五萬匈奴兵圍困晉陽,劉琨枕戈待旦,在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絕經中,登上城樓,大廈將傾獨木難扶的悲愴與不甘,化作了激憤的一聲聲長嘯。士卒伴以胡笳,匈奴兵聞之無不傷感,軍心騷動,單于無奈之下,只能卷氈退兵。劉琨最後以自己和子侄的性命殉了那個沒落的王朝,現在我們腳下的這段殘存的古城牆,專家考正是當年劉琨所修,讓人每臨扼腕,不勝唏噓。
劉琨之後, 作為胡人問鼎中原的戰略支撐,晉陽城是東魏“霸府”、北齊“別都”,雖屢遭兵燹,但不失其壯,歷代雄主,多有加固。特別是高歡、高洋父子,在晉陽城大興土木,修建了大丞相府、晉陽官、大明宮、十二院以及晉祠魚沼飛樑、龍山石窟、龍山童子寺、蒙山開化寺等建築。據《北齊書》記載,開鑿蒙山大佛盛況空前,“鑿晉陽西山為大佛像,一夜燃燈萬盆,光照宮中”,“宮”當指晉陽宮、大明宮等殿堂建築。而龍山童子寺現存北齊燃燈石塔一盞,燈影搖曳時,晉陽城的官民一時盡望,幾疑天上宮闕。至今登臨而望,其遺址別樣的滄桑姿容依然迸發著瑰麗的色彩。
隋唐之際,晉陽城迎來了極盛之期。作為隋防禦突厥族南侵的“北門鎖鑰”,文帝楊堅曾派三個兒子(晉王楊廣、秦王楊俊、漢王楊諒)輪流駐節晉陽,先後修建了“高四丈,週迴七里”的新城和“高四丈,週迴八里”的倉城以及大型梵剎惠明寺和舍利塔。到唐,為李淵、李世民父子龍興之地。幷州長史李勣、崔神慶先後展築東城、增建中城,將晉陽展擴為“東西長十二里,南北寬八里二百三十二步,周萬五千一百五十三步”的21公里大城,形成“跨汾連堞”三城並舉的大格局,是大唐王朝的北都、北京。李白在《秋日於太原南柵餞陽曲王贊公賈少公石艾尹少公應舉赴上都序》中讚譽:“天王三京,北都居一……襟四塞之要衝,控五原之都邑,雄藩踞鎮,非賢莫居”。誠如元好問詩云:“中原北門形勢雄,想見城闕雲煙中”,回望大唐,怎能沒有晉陽城的輝煌呢?
晉陽城固甲天下,五代十國時期後唐李存勖、後晉石敬瑭、後漢劉知遠、北漢劉崇等都以晉陽為依託割據稱雄一方,這埋下了晉陽城毀滅的伏筆。在晉陽勢力和中原勢力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中,多少晉陽子弟命喪黃泉,當趙匡胤、趙光義兄弟御駕親征三下河東,耗費無數錢財兵力攻下晉陽城時,悲壯的一幕上演了,晉陽人民“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亂飛如箭鏃”,頑強抵抗,寧死不降。付出慘重代價的趙光義下令火焚晉陽城,又於次年決引汾、晉二水灌漫廢墟,歷經春秋、戰國、秦、漢、三國、西晉、 十六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等十餘朝的古代大都會,輝煌了1500年後,一焚成灰。
宋王朝毀了晉陽城,也抽掉了穩固北疆的一塊基石,當金兵南下,徽欽二帝和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貴卿、朝臣等三千餘人被擄北上,趙氏祖孫看到了火光、洪水中的晉陽城麼?又是一個千年過去,有來者斥資費力,在晉陽古城遺址一角復修了一座明清太原古城。在新古城裡走,你走不進歷史,新古城,怎麼走向明天呢?畢竟,歷史文化的延續不是靠各種復古的建築完成的,重建不等於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