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52年,拓跋燾的孫子拓跋潛在大臣們的支援下登基,史稱北魏文成帝。
掌權之後,拓跋溶很快就處死了弄權的宦官宗愛,讓北魏政局恢復了穩定。
北魏此前多次發動戰爭,軍隊有不少傷亡,因此拓跋潛以安定內部為主,很少開啟戰端,可惜他的壽命不長,二十六歲就去世了。
公元465年,拓跋溶去世,皇位由太子拓跋弘繼承,史稱北魏獻文帝。即位之初,拓跋弘就遇到了一個權臣。
拓跋弘登基的時候只有十二歲,大權被大將軍乙渾把持,乙渾抓住時機,用偽造的詔書連殺多個政敵。
年幼的拓跋弘無力對抗乙渾,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殺害大臣,還得給他加官晉爵。
好在拓跋弘有個幫手—馮太后。
馮太后是個善於治國理政的女強人,她見多識廣,乙渾在她面前就是班門弄斧。
經過精心準備,馮太后突然發難,一舉誅殺乙渾,奪回了大權。不過對於拓跋弘來說,這不一定是件好事。
前門驅狼,後門進虎。雖然拓跋弘不再受制於乙渾,可從此之後,他卻受制於馮太后。
由於被馮太后架空,拓跋弘無心治國,乾脆很早就把皇位禪讓給了兒子拓跋宏。
公元471年,拓跋宏登基,他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北魏孝文帝。當時拓跋宏還小,政務主要由拓跋弘和馮太后處理。不過這種和諧的畫面並沒能維持多久。
在拓跋宏九歲那年,由於拓跋弘處死了馮太后的男寵,馮太后一氣之下派人毒死了拓跋弘,拓跋宏從此失去了父親。
不過馮太后對拓跋宏還是很關心的,精心培養他,讓他學習古典書籍和治國之道。拓跋宏也很聽馮太后的話,大小事務都先向馮太后稟報。
公元490年,馮太后因病去世,從此之後,二十四歲的拓跋宏開始掌握大權。
由於長期跟隨馮太后學習,拓跋宏積累了豐富的執政經驗,很快就展現出過人的才能。
當時北魏各地的官員頻繁更換,而且貪汙受賄之風盛行,嚴重影響到了國家的管理。
為了改變這個局面,拓跋宏對官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根據新規定,官員只要在地方上做到盡職盡責,保持清廉,就可以長期在當地任職,政績突出的還可以升官,一旦發現誰有貪贓枉法的行為,不管官位多高也要嚴懲。
新的規定實施之後,北魏官場風氣有所好轉。
拓跋宏本人讀了很多儒家經典,積極推動北魏的漢化改革,在他主政期間,北魏發生了一件大事∶都城遷移到了洛陽。
北魏在立國之初,都城定在平城(今天的山西大同一帶)。隨著北魏不斷深入中原,拓跋宏認為過於靠北的平城已經不適合作為北魏都城,遷都到洛陽有利於控制北魏全境。因此在他的大力推動之下,北魏把都城遷移到了洛陽。
除此之外,為了推進北魏的漢化改革,拓跋宏下令把鮮卑姓改為漢姓,比如"拓跋"改成了"元",從此之後,拓跋宏改叫元宏。
當然了,元宏的這些做法難免會遇到反對者,不過元宏萬萬沒想到,自己的長子元恂會站出來反對自己。
元恂是太子,他不愛看書,習慣了待在平城,覺得洛陽太熱,總是想跑回平城。
元恂作為北魏的太子,不待在都城洛陽自然是不妥的,大臣高道悅多次勸他,可元恂根本聽不進去。
不久之後,他就等來了一個機會。有一次,元宏有事外出,讓元恂留在洛陽。
父親出遠門了,元恂決定趁機跑回平城,他和親信們在一起商議,準備帶領騎兵返回平城。行動之前,元恂先幹掉了自己討厭的高道悅。
洛陽城頓時陷入混亂,好在禁軍首領元儼穩住了局面,元恂的計劃才沒有得逞。
元宏知道此事後大吃一驚,回到洛陽就把元恂打了一頓,廢除了他的太子之位,改立二兒子元恪為太子。
在和反對變革的勢力鬥爭了多年之後,元宏也走到了人生的盡頭。公元499年,北魏孝文帝元宏因病去世,太子元恪登基,史稱北魏宣武帝。
元恪當皇帝時只有十六歲,因此元宏在臨死前安排了元禧、元澄等重臣輔政。
元禧是元宏的親兄弟,他是輔政大臣之首,但是這個人貪財好色,利用權力大肆撈錢,元恪內心很討厭他。
元禧心裡也有數,等到元恪親政之後,怕元恪找自己算賬,於是他召集人馬,準備發動叛亂。
可是他的叛亂很快就變成了一場鬧劇。
元禧原本打算直接帶兵殺入都城,不過他的隊伍士氣低落,元禧自己也猶豫不決,想了很長時間都沒行動。
帶頭人都這麼猶疑,手下人就更沒信心了。不久之後,就有人把他叛變的事情告訴了皇帝元恪。
元恪馬上派來了軍隊,元禧的人一鬨而散,元禧本人被官軍輕鬆拿下,很快被處死。
相比之下,另一個輔政大臣元澄就強多了。
元澄是皇族成員中能力較強的一位,他最大的特點是做事靈活。當時北魏的梁州(今天的陝西和甘肅部分地區)不太穩定,當地有幫人佔山為王,自以為天高皇帝遠,不服從北魏朝廷的管理。
在處理這個問題時,元澄沒有盲目使用武力,而是用了招安的辦法。他讓這夥人的頭目來朝廷當官,對其他重要人物各有封賞,順利地將其收服。
而他的另一次平叛則更加精彩。
北魏孝文帝元宏的變革得罪了一些鮮卑舊貴族,他們為此發動過一次叛亂,想推翻元宏。
當時恆州刺史穆泰派人聯絡朔州刺史元頤,想和他一起起兵造反,元頤不想上他的賊船,第一時間把這件事告訴了元宏。
那時北魏實行變革的時間還不長,很多皇族成員對變革有牴觸情緒,如果不能迅速平定叛亂,北魏可能會爆發一場大的內戰。
元宏很明白這一點,他立即召見元澄,請元澄儘快去處理此事,並特意囑咐∶"如果對方人少就抓他們,如果對方人多勢眾,可以調動幷州和肆州的軍隊消滅他們。"
這樣一來,元澄就有了調兵的權力,他完全可以用武力鎮壓此次叛亂,但他並沒有這麼做,而是用了一個更高效的辦法。
元澄帶人火速趕往恆州,走到半路收到一個重要情報∶穆泰已經逃離恆州。
穆泰這一去,形勢不知會如何發展,有人建議馬上調兵鎮壓。元澄不同意,他認為穆泰放棄恆州說明他實力不強,而且他還沒有公開起兵造反,朝廷不便調兵,只要儘快控制住局勢,就可以平息此事。
於是元澄派人加速前進,果然在平城輕鬆抓到了穆泰。兵不血刃地解決了此次事件,讓元宏對元澄十分讚賞。
因為元澄既有能力又很忠誠,元宏對他十分信任,臨死之前特意任命他為輔政大臣之一。
在眾人的輔佐之下,元恪勵精圖治,北魏取得了不錯的發展。但是這一切逐漸發生了變化,元恪開始重用一個叫高肇的人。高肇是元恪的舅舅,經歷了一些波折才回到北魏,元恪對這個舅舅很信任,很多事情都交給他去辦。
然而元恪看走了眼。高肇其實是一個喜歡謀私利的小人,他利用皇帝對自己的信任,在朝廷中大肆培植自己的勢力,聽他話的人就可以加官晉爵,壞他好事的人就會被打擊報復。即使是德高望重的老臣也不例外,元鰓就是一個例子。
元勰是皇帝元恪的叔叔,在元宏突然病逝之時,正是靠他的周密安排,北魏皇權才實現了平穩過渡。
當時元宏帶兵剛剛擊退南齊大將陳顯達,突然暴病而亡,南齊軍隊還在不遠處,如果訊息洩露出去,陳顯達很可能再次發動進攻。
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元勰和重臣元澄等人演了一齣戲。
他們密不發喪,把元宏的屍體放在大馬車裡,元勰等人還像以前一樣正常進出,裝作元宏還活著的樣子,同時元勰派人請太子元恪趕緊過來會合。
一行人到達安全地帶之後,元勰才把元宏去世的事情公之於眾。這樣一位辦事穩妥的老臣,卻因為一件事得罪了高肇。
高肇的侄女是元恪的妃子,元恪的皇后死後,想立高肇的侄女為皇后,元勰認為不合適,就堅決反對。
這就惹惱了高肇為了讓自己的侄女當上皇后,以便自己撈更多的好處,高肇決定除掉元勰這個絆腳石。
至於方法,自然還是他最熟悉的那一招∶誣陷別人想造反。
當時京兆王元愉謀反,元勰的舅舅也牽涉其中,高肇打算在這件事上大做文章。
高肇幹別的不行,在害人這方面倒是無師自通。他知道光憑自己的話沒有很強的說服力,特意找了元勰的兩個下屬當證人。
那兩人投靠高肇的原因很簡單∶想借此升官。
三個小人很快串通一氣,高肇指使一個親信對元恪奏報∶元勰和元愉是同謀,也參與了元愉的謀反。
元恪起初不太信,他把自己最信任的高肇叫了過來,想問問他的看法。
高肇早就料到元恪會問自己的意見,他趁機大肆汙衊元勰,還把元勰的兩個下屬拉出來作證。
被高肇這麼一糊弄,元恪信了,下令處死了元勰。
元勰是個忠心耿耿的老臣,他的死讓朝廷上下氣憤不已,大家都知道這是高肇乾的。高肇還揚揚得意,不知道自己已經成了眾矢之的。
公元515年,形勢發生了劇變,隨著靠山元恪的病死,高肇的末日也到了。
高陽王元雍和禁軍首領於忠一起密謀,他們都認為高肇是個禍害,為了除掉他,他們偷偷佈置好了人手。
高肇這時已經成了眾矢之的,參加完元恪的葬禮後就被人抓住,很快被處死。
元恪死後,皇位由他的兒子元詡繼承,史稱北魏孝明帝。
在元詡統治期間,北魏出現了很多問題,北方六鎮就是其中之一。而自此次事件之後,北魏也不再是北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