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為何都自稱“朕”?把字拆開看可能你就懂了
中華上下五千年擁有豐厚歷史,從第一個統一六國的秦朝開始到清朝結束,共有2242年幾百位皇帝,封建王朝隨著清朝滅亡結束一個時代。
現在人民當家做主人人平等,男女都有權選擇工作從事喜歡的職業,官場和商業領域都能看到女性身影,和舊社會全然不同。
在封建社會中男尊女卑觀念嚴重,女孩要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三從四德,出嫁前最好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結婚之後侍奉公婆相夫教子才是本分,一不小心就犯了七出之條。
《儀禮喪服》中記載:“出妻之子為母”。賈公彥疏:“七出者:無子,一也;淫佚,二也;不事舅姑,三也;口舌,四也;盜竊,五也;妒忌,六也;惡疾,七也”。
就連公婆不滿意或者生病也成為被休棄的理由,古代不僅有男尊女卑,皇室貴族和普通人身份也有差別。封建帝制下皇帝是最高統治者擁有絕對權利。
古人認為皇帝是神仙派到人間管理事物的領導者,九五之尊地位超然被譽為真龍天子,大臣一般喊他陛下,百姓稱其為帝王,而他們通常自稱為“朕”,這是為什麼呢?把字拆開看可能就懂了。
《說文》寫到“朕,我也,闕。”在秦國以前這一稱呼並不是帝王專屬,諸侯和士大夫都能自稱,秦始皇橫掃六國登上皇位,李斯提出將“朕”作為帝王專屬稱呼,其他人若是自稱就是篡位謀反。
表示事物用之得當則有利,反之則有弊。其中的舟指的就是君主,和繁體字“朕”的左半邊相同。
右半部分的“灷”意思是火種,《五音集韻》中說“士戀切,音饌。火種也。”
根據進化論來看,從前的原始社會人類還未完全進化,遵從獸類本能茹毛飲血,吃生肉喝生水容易生病死亡率比較高,後來發現了火種並且加以利用,炙熱明亮的火光能驅趕野獸還能將肉烤熟,起到殺菌作用大大提高人類生存率,火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般交由領導人物來保管,比如部落中的酋長。
他們承擔著族中人的安危和生存問題,火種作為農耕文明重要組成部分理應由位高權重的人使用,所以這個字也代表了權勢和地位。
皇帝也不一定全部都以朕自稱,有的朝代會說“寡人”“孤”,隨著朝代發展名稱也發生相應變化。
當今我們提到“朕”通常認為就是皇帝自稱,不過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些情況下它的含義並不單單如此。《離騷》中“朕皇考曰伯庸。”這句話意思是我的父親叫伯庸。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相同字有不同讀音和含義是正常現象,這恰恰表明了漢字的多樣性和突出魅力。
宣告:內容文字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圖片來源 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