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羅馬共和國開始,迦太基所屬的北非地區便一直牢牢地掌握在羅馬人手中,即使到了西羅馬帝國晚期,羅馬人實力衰退也依然如此。只是,北非地區並未能伴隨西羅馬始終,在經歷汪達爾人的蹂躪之後,脫離了宮廷統治。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蠻族對西羅馬的入侵早已深入內陸,他們抵達北非只不過是時間問題。尤其是當時的北非管理者博尼費斯極力邀請汪達爾人前往當地,最終導致一直遠離蠻族肆虐的北非淪陷。
而博尼費斯會有如此作為,與西羅馬帝國高層爭鬥有直接的關係。
當時,西羅馬帝國在皇帝霍諾留駕崩之後,經過短暫的動盪,來自狄奧多西家族的瓦倫提尼安在東羅馬的大力支援下擊敗覬覦帝位的約翰尼斯,繼位為帝。只不過,因其年幼,宮廷最高權力由太后普拉西狄亞以“監護者”的身份攫取。
儘管,這時的宮廷看似孤兒寡母,可能出現難以穩固統治的情況,但事實上此時的西羅馬帝國遠比之前安穩,這一切只是因為埃提烏斯與博尼費斯的存在。他們二人一個維持著高盧等地的安穩,而另一個則保證北非的臣服。
但,埃提烏斯因之前支援約翰尼斯的汙點,而難以獲得普拉西狄亞的信任,為此,他使得離間計挑撥北非管理者博尼費斯與宮廷的關係。為了自保,北非伯爵不得不邀請汪達爾人入駐北非,這也成為了北非惡夢的開端。
當汪達爾國王根西里克到達之後,收納了眾多勢力,其中對羅馬人不滿的人不在少數。對於這種情況,博尼費斯只能選擇預設,畢竟,有求於人,需要汪達爾人與他共同抵抗西羅馬宮廷。
這裡也說明了博尼費斯的實力弱小,為以後的悲劇埋下了隱患。
當西羅馬宮廷與博尼費斯的誤會解除之後,雙方不再視成為對方為敵人。一直堅定支援普拉西狄亞的北非伯爵,希望依然效忠於西羅馬宮廷,但立即遭到了汪達爾人及其盟友的反對。面對實力遠大於自己的汪達爾人,北非伯爵雖然極力抵抗,但並無奇蹟發生。
整個北非地區,除了個別幾座城市外,都被汪達爾人所控制。頃刻間,富饒的北非行省遭到了蠻族的肆虐,曾經被稱為“羅馬糧倉”的北非一片焦土。繁榮與安寧成為了過去,北非地區在汪達爾人的蹂躪下,迅速變得破敗不堪。
此時的博尼費斯看到之前富裕的北非變成如此模樣十分痛心,若不是自己為一己之私,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儘管,伯爵曾經集合全部力量,試圖打敗根西里克,拯救水深火熱的北非,但硬實力的差距最終導致了博尼費斯的失敗。
本來就弱小的北非羅馬軍團,更是損兵折將,只能龜縮在幾個城市之中。羅馬人已經是回天乏術,最終,失去了這個能為帝國提供大量糧食的地區。而回到宮廷的博尼費斯則需要面對此事的始作俑者埃提烏斯。
感謝各位的關注支援,歡迎點贊、評論與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