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錢選 秋瓜圖 63.1×30cm 紙本設色 立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對中國繪畫意義的理解,筆者曾經有意問過一些非專業人士,他們的看法傾向兩種:一是認為要有“技術”,隨便塗寫肯定不行;另一種則認為有點像“遊戲”。這些看法雖然過於簡單,但顯示中國傳統文化對普通人生活的影響。
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對藝術作品的意義和特質作過一個概括。他說:“宣物莫大於言,存形莫善於畫。古之畫,或能移其形似,而尚骨氣”。繪畫是視覺藝術,其形與色直接刺激、反應於觀者,讓觀者不僅欣賞到作品的形象,同時也感知作品內含的精神。這種文化的特徵,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同。美國學者、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史教授謝柏軻在《中國畫之風格》一書中認為:“繪畫是一門語言……圖畫所傳遞的資訊擁有與語言不相上下的力量,它激發著我們的情感與思考、回憶與遐想,釋放著積聚的精神”。這一觀點與中國古代畫論不謀而合,並非僅僅是一種巧合。元代畫家錢選創作的《秋瓜圖》,為我們理解上述觀點提供了有力的例證。
錢選,南宋景定年間鄉貢進士。人物、山水、花鳥皆長,尤擅於青綠山水畫,山石筆法細軟,樹葉墨青塗染或施以淡綠色汁,被當時的人們稱其山水有創格。
《秋瓜圖》類歸蔬果(古人畫分十三科之一),紙本設色,立軸,63.1×30釐米,工筆淡彩。仔細分析該作品的藝術特點,不難發現錢選在創作時的獨特之處。其一,作品沿襲了前代花鳥寫生的傳統,瓜草形式皆從生活中提取;其二,嫻熟的工筆技藝讓作品煥發新穎而樸實的美感。瓜形的飽滿、瓜藤的伸展、瓜葉的位置與形狀設計,以及瓜與地面草葉的呼應,畫中的一切都那麼自然。它們似乎發生在讀者居室附近的田頭地角,讓人們泛起種種甜美、閒適的記憶!
在這種欣賞與回憶的過程中,我們進一步剖析《秋瓜圖》的意義,必然會探究錢選創作此圖的用意?他在題款的詩中除了敘述西瓜的降暑清熱之用,主要用“東陵閒說故秦侯”這個故事開啟這片“窗戶”,認為清淡生活也有“醒醉目”的作用。
已故秦侯,指負責守護秦始皇生母趙姬之陵寢的邵平。他在秦被漢滅之後淪為布衣。後來在長安城東南霸城門外種瓜。因為他種的瓜口感鮮美,皮有五色,而被世人稱之“東陵瓜。”對邵平這位東陵侯的遭遇,不少詩人與畫家都曾以詩或畫表示感慨與同情。南北朝時,文學家庾信在《歸田詩》中就認為“苦李無人摘,秋瓜不值錢”,瓜再好也只是餬口而已;三國時魏人阮籍,在他的《詠懷詩》中說:“布衣可終身,寵祿豈足賴”,寵祿可能有得勢之喜,而布衣卻可以平安至老;東晉陶淵明在《飲酒二十首》中說得更直接:“衰榮無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寧似東陵時”。
至元代,錢選以畫比喻,將瓜畫得圓滿脆甜,瓜色翠綠分明,瓜葉鋪展自在,瓜與草共同相處,一切皆展現在人們的目光中。他以邵平東陵侯的故事警示自己,隱士的生活也是一種文化,由此他找到了這種文化記憶,並以工筆畫這種形式顯示自我生命的歸宿。這一點也與他創作上提倡士氣說、不作戾家畫(罪過、乖張類的作品)相得益彰,凸顯錢選其人品與畫品的獨特風貌;解讀《秋瓜圖》的藝術語言及其內蘊,讓我們窺見其賦色秋瓜的深遠思慮。(廖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