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鴉片戰爭博物館與廣州東方博物館共同主辦的《盛世風尚——大唐金銀器珍寶展》,於2021年9月7日至11月7日,在虎門林則徐紀念館四樓臨展廳展出。
展覽展出唐代金銀器40餘件。這些金銀器在形制,紋樣和工藝技術上顯示出豐富的內容,代表了當時金屬工藝的最高水平,見證了唐代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繁榮勝景。
為與大家一同走近文物、共賞珍寶,我們將推出系列推文,解讀展覽文物背後的故事。
鎏金犀牛紋提樑銀壺
展覽中有一件鎏金犀牛紋提樑銀壺,壺身上的紋飾,是兩隻犀牛漫步在繁花密葉之中,顯得輕鬆愜意。犀牛被認為是珍稀的祥瑞動物,受到唐人的喜愛。
唐代境內野生犀牛數量很少,基本分佈在嶺南地區。出現在史料中的犀牛,更多是東南亞藩國進獻的貢品。
犀牛成為貢品,需要先在國外馴養五年。在送至境內後,由唐人設定的專門機構進行飼養照看。犀牛體型龐大,加之多由域外進貢,唐人對其習性知之甚少,在馴養方面比較困難。故而藩國進獻犀牛時,也附帶進獻馴養動物的技師。
這些犀牛會被訓練,進行“舞蹈”表演。犀牛身體龐大,動作笨拙,所謂舞蹈的動作只是搖頭擺尾,蹦跳走步而已。犀牛的舞蹈雄壯威武中又透著憨態可掬,自成一番風韻,受到觀賞者的喜愛。因此,犀牛的舞蹈常作為重磅表演節目,出現在各樣大型的慶典活動中。
《新唐書》記載:“玄宗千秋節,內閒廄使引戲馬,五坊使引犀、象,入場拜舞。”唐玄宗生日那天,宮裡馴養的馬兒、大象和犀牛,都跳起舞來為玄宗慶祝生日,那氣氛實在歡快到了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