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4月舉行的第十二屆中華全國集郵展覽上,黃國建的《帆船》以86分獲得一等獎。五年後,也就是 2013,他的《帆船的故事——它們的產生、發展和衰亡》在泰國 2013 世界郵展上 獲得金獎 。下面我們就讓黃國建他的金獎之路:
近年來,我國集郵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郵集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與國外相比差距還比較大。以帆船專題來說,國外有的郵集多次在世界郵展獲大金獎,而國內雖有多人收集這一專題,但在世界郵展上取得的最好成績僅為大銀獎。為此,從一開始, 黃國建就覺得應該走出國門,向國外高水平郵集學習。
黃國建於 1998 年參加了美國專題集郵協會船舶集郵分會(Shipson Stamps Unit,ATA,APS),1999 年參加了美國專題集郵協會(ATA, American Topical Association)。參加這個集郵組織後的第一大收 獲是得到了許多與船舶專題集郵有關的資料,這些資料在國內是很難見到的。其次是結識了一批國外郵友,他們中許多人是船舶專題集郵方面的專家,有不少還是高獎郵集的作者,他們從各個方面對黃國建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從此, 黃國建在編組郵集時不論遇到什麼問題,都會將它發到集郵協會的網站上向朋友們請教。他們大都非常樂於助人,對知道的問題有人會立即回覆,對不知道的問題也會有人專門到圖書館去查詢答案後再回復,還有的人則將其轉給他們認識的本國專家,請專家回答。在黃國建的郵集中, 關於郵品的背景、郵資、郵路等資料絕大部分都是這樣得到的。例如有一枚 1757 年從法國寄倫 敦的船舶郵件, 黃國建因不瞭解上面的一枚戳記而將其發到網上,結果有位朋友不僅回答了黃國建的問題,還指出:當時正值英法拿破崙戰爭時期,英法間不通郵,因此這封信應該是經由第三國或其他途徑到達英國的。又如在 19 世紀 50 年代從英國寄往美國的郵件上都會有一個戳記“19”,對它的含義有多種說法。為了搞清楚準確含義, 黃國建將它發到網上,結果一位美國朋友將其轉給了美國一位專門研究這一問題的專家,給出了權威的解釋。
現在, 黃國建已經養成一個習慣,在購買價格較高的郵品前,都要就這件郵品的真偽、重要性、 是否適合在郵集中使用、價格是否合理等問題向這些朋友諮詢,從而少花了很多冤枉錢。
一部高水平的郵集,要有高水平的編排、高水平的郵品和對這些郵品的高水平研究,而這些對中國集郵者而言都是相當困難的。為此黃國建選擇了學習、觀摩國外同類郵集,看這些郵集用了哪些素材,對這些素材進行了哪些研究,編排上有哪些特點等。透過對同類郵集的學習,可以瞭解在這個專題中,有哪些重要郵品存世,然後按圖索驥,儘可能找到這些素材。
為了對國外高水平郵集有比較深入的瞭解, 黃國建在得到世界大金獎郵集《方帆船的歷史》作者瑞典集郵家Jonas Hallstrom(喬納斯·霍爾斯特羅姆 )編組惠贈的郵集影印件後,對這部郵集進行了深入的學習、研究,撰寫了數萬字的學習筆記,並多次與郵集作者進行交流、切磋。透過學習,
主要在三個方面改進了自己的郵集。
世界大金獎郵集《方帆船的歷史》
首先,是郵集綱要的改變。郵集綱要是一部郵集的核心,在評審中佔有 15 分。透過學習, 黃國建改變了過去採用的中國專題郵集的“產生一發展一應用一文化”典型模式,而是採用更具有講故事特色的形式,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其次,是將專題集郵與傳統集郵、郵政史集郵相結合。中國作者的郵集中普遍缺乏“集郵知識”方面的描述,感到沒有內容可寫。但如果採用傳統集郵和郵政史集郵的方式對郵品進行研究: 研究郵票、郵政郵品的版式,研究實寄郵品的郵資、郵路,就會感到有豐富的內容可寫,同時也體現了郵集作者對郵品的研究深度,有利於在集郵知識方面的得分。新任 FIP 專題委 員會主席、大金獎郵集《方帆船的歷史》的作者喬納斯先生更是把專題集郵比作一所房子的屋頂, 傳統集郵和郵政史集郵則是這所房子的兩根柱子,可見其作用之重要,我們一定要對此加以重視。
此外,根據黃國建郵集中使用的大面積素材較多的特點,選用了 46 釐米×29 釐米的大貼片。 事實證明,對黃國建這樣的郵集,使用大貼片是有好處的,它有利於郵品的合理佈置。但是由於大貼片的使用在國內還有一定的爭議,因而使用時必須十分謹慎。
最後再說一點關於翻譯的問題。要參加國際郵展,就必須將郵集翻譯:成英文。有的很不錯的郵集在翻譯上卻比較糟糕。按照筆者的體會,主要要注意兩點:一是儘可能以原文編輯來代替自己遣文造句。用於編輯的原文,一是來自網路上的搜素,二是來自購買郵品時國外郵商提供的郵品說明,這樣可以有效防止中文式英語的產生。二是在將郵集按中文版本翻譯並校對完畢後,一定要離開中文原稿,將英文稿再通讀一遍,並嘗試將其譯回中文,看是否表達了自己想要表達的意 思。採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誤譯。
一部郵集想要獲得高分,需要在多個方面同時努力,如提高郵品的珍罕性、注重外觀等,這些問題已經有不少郵友專文闡述,這裡就不再贅言了。
編輯:北京一枚郵幣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