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文|潘娟
在喜迎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之際,作為一名紫陶藝術家,我用自己獨特的方式,以書本的外形為載體,將20篇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用陰刻陽填等工藝鐫刻進陶泥裡,創作出《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主題紫陶工藝品。以此代表建水紫陶的陶藝人表達對黨、對祖國的無限熱愛之情。
在這裡,簡單談談我在創作這組作品過程中,所經歷的心路歷程。
建水紫陶源遠流長
建水紫陶是“中國四大名陶”之一,也是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多年的發展成為了地方特色文化、優勢產業、民生產業。
潘娟在創作中
據考古研究證實,建水早在3500多年前便出現了原始的製陶業,認定建水“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釉陶、清有紫陶”。
建水紫陶的製作工藝形成於清道光年間,成熟於民中晚期,因產於雲南省建水縣,傳統產品呈色赤紫而得名,建水縣臨安鎮碗窯村是唯一原產地。建水紫陶是文人與工匠結合,在傳統陶瓷製作工藝的基礎上,吸收借鑑了雕刻、鑲嵌、石料打磨等其它工藝,透過對泥料、裝飾、焙燒、打磨工藝的創新改良,粗料細作而形成的一種特殊陶藝,其陶質和藝術表現力對各種文化形態具有十分廣泛的相容性,文化特徵十分突出。
建水紫陶因藝而珍,其品質溫潤如玉,光潔如鏡,聲清如磬、質硬如鐵,具有良好的透氣性,產品無鉛、無毒,可廣泛運用於日常生活和建築領域。建水紫陶因文而雅,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以陶為紙,可根據不同器形對中國傳統的詩文、字畫、篆刻藝術或西方繪畫、裝飾藝術作再次創作而成為一種獨特的陶藝傳載於世。
是陶藝家,更是共產黨員
我是土生土長的建水人,2015年湖北美院陶瓷藝術碩士畢業後就一直用研究生期間所學的理念、概念,研究創新建水紫陶。
我是一名有著22年黨齡的陶藝家,經歷、體驗著家鄉的種種變化。
這些年來紫陶文化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建水紫陶正從一項非遺技藝不斷最佳化升級為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特色文化產業,產業鏈不斷延伸,經濟效益實現快速增長,管理機構逐步健全。2020年12月國家文旅部正式授牌建水紫陶文化產業園區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2021年5月國家版權局授牌建水紫陶文化產業園區為國家級版權示範園區,旨在創新推進數字紫陶建設,讓紫陶產業與文化旅遊產業融合互動,將紫陶文化資源、文化要素轉化為旅遊產品,形成紫陶文化與旅遊全方位、深層次融合發展格局和特色鮮明、型別多樣的文化旅遊產品體系。
今年是黨的百年華誕,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綿延厚重,積澱著崇高神聖的初心使命,積蓄著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百年來,黨的精神譜系賡續相傳,彪炳史冊。我一直以來都在想要以什麼樣的方式,向我們偉大的黨、偉大的祖國表達自己的崇敬之情。經過不斷的思考和摸索,最終決定,融合建水獨特的紫陶技藝,把20篇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用書本的外形,用陰刻陽填等工藝鐫刻進陶泥裡。因為書象徵著智慧、知識的總結、開啟未來的鑰匙,讀書使人類有了自己的歷史,它反映著當下,思考著未來。採用紫陶工藝製作,代表建水紫陶的所有陶藝人對黨對祖國的無限熱愛之情。
創作用了3個月的時間, 我完成了20本《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作品: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古田會議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西柏坡精神、紅巖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特區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中國精神、抗疫精神、三牛精神、脫貧攻堅精神、工匠精神,每一種精神的內涵用圖示語言鐫刻進陶泥裡。
因為書本形狀為長方體,相比普通的形更難塑造,且為中空設計,容易塌陷,在製作和燒製過程中,損壞了近百件。所以我嘗試了很多方法,付出了很多精力和心血,最終解決了塌陷這一難題。
在紫陶文化傳承的路上,需要時刻踐行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與使命。
每遇失敗,我都在想,我們的黨歷經百年也是多麼的不易,多少人拋頭顱,灑熱血。我一次次的創作失敗正是體驗黨的一路奮鬥的篳路藍縷歷程,黨領導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艱辛,我們一定要好好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用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要求自己。
不忘初心,繼續奮鬥
今年6月18日,中國共產黨建水縣第十二次代表大會召開。我作為紫陶界的一名黨員代表,參加了大會。
讓我這個紫陶藝人備受鼓舞的是,大會提出了努力將建水建設成為國內聞名國際知名的中國紫陶之都的目標,對建水紫陶文化產業的發展有計劃有步驟的作了規劃。大會明確提出,建水將透過最佳化產業升級、加強園校合作、建設“數字紫陶”、聯動旅遊發展重點等措施,有序推動紫陶文化產業的發展,向著將建水建設成為國內聞名、國際知名的中國“紫陶之都”的目標奮進,力爭到2025年全縣紫陶產值突破100億元,切實走出一條以特色文化產業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示範性路徑。
建水縣用最高規格的報告明確了對產業的支援並指明瞭今後發展的方向,我在欣慰的同時又備感振奮,這是每一個建水紫陶藝人的驕傲和自豪:建水的陶瓷經歷了數千年風雨,今天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駛入了健康發展的快車道,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春天!
(《小康》·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本文刊登於《小康》2021年9月中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