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瘟對豬企確實有比較嚴重的影響,但是溫氏的鉅虧還與其‘公司+農戶’模式的成本競爭力、抗週期能力較差有關,更與溫氏股份的家族化管理所帶來的較低的企業運營能力有關。”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告訴記者。
溫氏股份淪為養豬“差生”,從技術角度看,與公司“引以為傲”的“公司+農戶”養殖模式也不無關係。
溫氏股份採用的所謂“公司+農戶”為核心的模式(現已進化為“公司+現代養殖小區”模式),即農戶們按照溫氏提供的管理標準進行飼養管理,可獲得穩定的飼養效益。公司也提出,透過與溫氏股份合作,廣大農戶將成為懂技術、會管理的專業化新型農民。
相對自養模式來說,該模式屬於輕資產運營,資金佔用相對較少,規模也容易擴大。但弊端也很明顯——溫氏股份要與合作農戶簽訂合同,每年都要保證養殖戶的利潤空間,這意味著公司即便自己“賠了”,該給農戶的錢還是要給,這變相加劇了豬週期下行期間溫氏股份的盈利壓力。
此外,在遇到重大事件時,農戶遠不如一體化、規模化的自養模式好管理和好控制。“牧原股份自繁自養的重資產模式,在行業價格大幅下挫至成本線之下時,依然盡顯成本優勢和業績,這是牧原股份保持盈利和順利度過此次豬週期的主要原因。”柏文喜稱。
他還認為,溫氏股份和牧原股份相比,除了在商業模式、運營水平尚有差距之外,在根據行業變化迅速實現自我調整的能力方面也存在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