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30年過後,農村該是怎麼一個樣子?
隨著上個世紀30年代 ,40代的人相繼去世,60年代的人逐漸進入老年化,那一代人正處於生育高峰期 ,人口是比較多的 。特別是在農村 有很多家庭都是四五個兄弟姐妹, 有的是十多個兄弟姐妹 。
這麼多的人口,許多人便沒有轉化為城市人口 仍然生活和居住在農村 ,是現在農村生活的主力軍。
我的座標是貴州銅仁 ,拿我所在的這個村來說,村裡有240戶人家 1236口人,60歲以上的人口就佔了427人 ,平時村裡只剩下這些老人和一些留守婦女兒童, 年輕力壯的男人女人都外出打工掙錢去了。
去年的新生兒只有5個,今年上戶的新生兒只有3個,同時又新增了60歲以上的人8個 。
村裡的年輕人好幾個到縣城去買房子了,沒有一年輕人常年留守在村裡或者在家務農!
每年春節過年過節,在外邊打工的人,在外上學 的孩子回來,城裡安家的人回來探親 ,人數能比較多點以外。平時在村裡面活動的,都是村委會的幾個人和一些幹部 ,小孩子在上學 ,婦女在做家務, 老人也在做一些農活。
我們的村挨著集鎮,人口還算是多的,在離集鎮很遠的村莊裡,透過國家的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許多居住山體滑坡地帶和危房的農戶全部易地搬遷到縣城的安置點集中生活,一些村民組只有一家兩家人 ,單獨的生活在大山之間 。
人口的嚴重流失, 把許多土地都荒廢了,特別是山坡上的土地,已經長滿了雜草和灌木叢。山體森林恢復了許多野豬和猴子, 還直接跑到山下的村民家中吃玉米和紅薯 。
到那個時候,父輩兒留給我們的房子,土地,果樹...我們如何處理?這是很多農村出生的人都關心的問題 不管他現在是居住在城市 還是在農村 。
這幾年外出打工掙了錢,每一家都新建了兩三層四層的樓房,但是我們這代人能回去住嗎?大半輩子都是在城裡打工生活,已經習慣了城市的生活節奏,有的人早已擺脫了農村,變成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城市人!
那些留下來的土地,留下再多有什麼用?有一些年輕人從小到大沒有摸過一天的鋤頭不會種。我們80後的新生代農民,從小學, 初中, 高中就出門打工了 ,可以說百分之九十以上,對於農作物的耕種完全是一張白紙,什麼也不知道。
現在就可以預想的結果就是,大量的房屋閒置,大面積的土地荒廢。父輩兒辛辛苦苦積攢了一輩子,他們口中唸叨的那些"家業"。根本就傳承不下去。
我們村裡現在就有許多多年無人居住的舊房,有的是舉家遷入城市生活;有的是在村裡另建新房, 老屋閒置下來。這些房子破舊不堪 ,併成了危房 ,在去年國慶的時候,我們一共拆掉了23間危房。
村裡的土地對於年輕人來說沒有什麼用,只有老人捨不得,有的自己仍然在地裡幹活,無力耕種就把土地150元一畝出租給集體合作社還有一些農業種植大戶,甚至是不要錢白送土地給他們做,就是不讓土地閒置。
按照目前的發展形勢來看,20年後,一部分離集鎮較遠的村莊會消失 ,現在僅留下的人口 會逐步地遷到集鎮外出安家落戶 ,離集鎮較近的村莊,因為交通上的優勢,一些村莊會被選為美麗鄉村示範點重點打造,地勢相對較平的集中連片土地,會被一些農業公司承包發展,村民們在公司的農田裡打工 。
單家獨戶的小農經濟將越來越少 ,傳統的農村生活習慣慢慢地消失,將逐步融入城鎮作為社群小區管理。
城裡人和農村有錢的人將更多地在農村生活。我們80後這一代人,特別是那些遠離父母的在外遊子。對於在外生活的和出生在農村人來說 ,鄉村也遠離自己 ,父母已漸行漸遠,留給我們還有父母的時間都不多了。
說句不好聽的話,從今天起,彼此都是見一眼少一眼。 爹孃在,心中尚有牽掛還會回家,爹孃去,可能從此不踏歸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