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在各條戰線上遭遇連敗,先是蔣介石針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相繼泡湯,緊接著在1948年9月到1949年初,我軍發動了遼瀋戰役、平津戰役和淮海戰役,總共歷時142天,徹底殲滅了國民黨軍有生力量154萬餘人,國民黨的反動統治賴以維持的軍事力量基本被我軍消滅,蔣介石的獨裁集團也到了最後時刻。在這樣的形勢之下,國民黨22個帶有數字番號的正規兵團裡有不少國民黨將領棄暗投明,不願繼續打內戰,選擇站在人民的一邊,率領部隊發動了戰場起義,極大地推動了解放戰爭的歷史程序。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在解放戰爭時期8個發動起義的國民黨兵團司令都是誰?他們後來又都是什麼樣的結局呢?
第一位:第19兵團司令張軫
率先起義的兵團司令官是國民黨第19兵團的張軫,1949年5月,我軍在武漢的東面強行渡過長江,突破了蔣介石在中部地區精心佈置的長江防線,準備拿下湖北省最大城市武昌。而此時駐守在武昌的第19兵團司令張軫決定率部2.5萬餘人在武漢金口鎮臨陣起義。張軫起義的這一舉措讓國民黨高層大吃一驚,迫使國軍指揮官白崇禧放棄堅守守衛武漢的想法,繼續向南撤退,讓解放軍沒有花費太多傷亡就解放了武漢地區。起義後的張軫受到了四野第12兵團司令肖勁光將軍的熱烈歡迎,後來被我軍任命為第51軍軍長。建國後改任張軫為湖北軍區副司令員。1953年後,張軫轉入了地方工作,在國家體委任職,之後回到老家河南擔任過副省長。到了晚年時的張軫,曾題寫"中華文明五千秋,炎黃子孫遍全球,臺灣兒女思祖國,國共風雨宜同舟"的詩句寄贈給臺灣地區領導人蔣經國,表達了兩岸和平統一的美好願望。1981年,張軫病逝於鄭州。
第二位:第1兵團司令官陳明仁
張軫在武昌的起義,深深刺激了此時正在長沙佈防的第一兵團司令官陳明仁。陳明仁是黃埔一期生,蔣介石的得意弟子,也是一位能征善戰的虎將,早在大革命時期陳明仁就親率敢死隊攻入惠州城內,蔣介石十分欣賞他,命令全體官兵向他舉槍致敬。抗日時期的陳明仁率領遠征軍攻克了號稱堅不可摧的松山要塞,立下大功。到了解放戰爭後期,陳明仁漸漸與傾向和平的湖南省主席程潛接觸密切,不願再打內戰。1949年8月,陳明仁率部7萬7千餘人宣佈起義,長沙也得到和平解放。
和平起義後的陳明仁被任命為我軍第50軍軍長,受邀到北京參加全國政協會議,在北京陳明仁受到毛主席和周總理的接見,並被選舉為全國政協委員。毛主席還請他到家中做客,談到陳明仁起義時,毛主席笑著講到:“兩軍相戰,各為其主嘛,別人起義有條件,有條件我們好辦,你沒有講條件,反倒讓我們難辦”,毛主席的這番話也間接證明了陳明仁的深明大義。建國後,陳明仁被我軍委任為湖南軍區副司令員,到了1955年授銜時,被授予上將軍銜。1974年,陳明仁病逝於北京。
第三位:第九(十一)兵團司令孫蘭峰
和陳明仁一樣,孫蘭峰也加入過黃埔軍校,不過他並非蔣介石的嫡系將領,而是北平傅作義的嫡系,1928年就在傅作義手下擔任團長。孫蘭峰在傅作義軍中地位很高,被稱作傅作義手下的“兩虎”其中之一。解放戰爭時期,孫蘭峰被傅作義任命帶領第十一兵團鎮守綏遠,後來,孫蘭峰同我軍作戰失利,第十一兵團部隊被打散,孫蘭峰僥倖逃了出來。收攏殘兵敗將後,孫蘭峰部被改編成第九兵團繼續同解放軍抵抗。1949年1月,北平守將傅作義和平起義,讓我軍兵不血刃的順利進入北平。同年9月,傅作義親自來到老部下孫蘭峰的綏遠駐地,勸說孫蘭峰別做抵抗,率部起義,這時的國民黨對孫蘭峰仍不死心,仍許諾給孫蘭峰重金待遇和西北軍政副長官之職。孫蘭峰也看透了國民黨許諾的越多,越證明無法兌現,在傅作義的勸說之下,孫蘭峰答應老首長,決定率部起義。建國後,孫蘭峰離開部隊,轉到地方工作,擔任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1987年因病去世,享年92歲。
第四位:第七兵團司令裴昌會
裴昌會是山東濰坊人,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先是在北洋軍閥孫傳芳手下任職,後來轉投國民黨。在抗戰時期,裴昌會曾和八路軍並肩戰鬥,多次抗擊日軍北進,兩支部隊關係相處得也非常好。在抗戰結束後,裴昌會極其反感國民黨發動內戰的行為,在1948年,裴昌會曾對參加過共產黨的朋友李希三表達過不滿,在朋友的勸說下,裴昌會也表達了想要率領將士起義的決心。1949年7月,到達川陝公路的裴昌會曾動過起義的念頭,但由於胡宗南封鎖太嚴,裴昌會並沒有太大把握。一直到了11月份,頻頻戰敗的胡宗南自身難保,裴昌會終於迎來起義的時機。
在起義後,裴昌會先後擔任民革中央委員、民革中央副主席,後來一直在重慶工作,任重慶市委副主任委員等職,於1992年去世,享年96歲。
第五位:第十五兵團司令官羅廣文
羅廣文是重慶忠縣人,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後來在黃埔軍校擔任少校兵器教官。在解放戰爭時期,羅廣文擔任過國民黨第十五兵團司令。1949年10月,蔣介石不甘心失敗,為了保住西南一隅之地作垂死掙扎,親自從臺灣飛到重慶指揮,並做出"確保重慶、保衛四川"的部署。這時羅廣文的弟弟羅廣斌已經成為了共產黨員,暗中幾次向哥哥傳達了共產黨的政策,勸說羅廣文儘早起義。這時的羅廣文自己也對蔣介石獨裁專政十分不滿,反內戰情緒高昂,於是在12月率部起義。在建國後,羅廣文前往濟南工作,不過可惜的是他在1956年因病逝世,年僅51歲。
第六位:第二十兵團司令官陳克非
陳克非1903年出生於浙江天台,自幼好學的他考入黃埔軍校第五期政治科,次年畢業。陳克非抗戰爆發後,參加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等諸多戰役,還在1944年參加中國遠征軍在緬甸作戰。在解放戰爭時期,陳克非曾擔任過國民黨第二十兵團司令,在四川郫縣率部起義,後來擔任過解放軍第五十軍副軍長,1955年轉業後的陳克非擔任湖北省民革常委等職務。1966年9月,陳克非投江自殺,終年六十三歲。
第七位:第十八兵團司令官李振
李振是廣東梅州興寧人,早年在廣東地方部隊粵軍中任職,後加入國民革命軍。解放戰爭後期,李振先後被胡宗南派往西北和西南戰場,到了1949年冬天,李振的部隊被解放軍層層圍困在成都。由於李振與葉劍英私交甚篤,葉劍英曾派自己的弟弟找到李振的妻子,勸李振不要再跟胡宗南一起打內戰了,李振聽後對葉劍英十分信任,也決意率部起義,保全成都和綿陽地區重要物資不受戰亂破壞。1949年12月,李振孤身一人前往劉伯承駐地,和劉伯承面對起義事宜,李振的赤誠之心也深受劉伯承稱讚。
起義後的李振在川東軍區任職,晚年的李振主要在家寫回憶錄和自傳,1988年1月20日,李振在成都病逝。
第八位:第二十二兵團司令官郭汝瑰
郭汝瑰的一生堪稱傳奇,是我黨插入國民黨內部最大的紅色間諜。人稱“郭小鬼”的郭汝瑰出生在重慶,是黃埔五期生,1928年加入共產黨後與組織失去聯絡後去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留學。在抗戰時期的武漢會戰中,郭汝瑰敢於直言獻策,指正了蔣介石佈防的不足之處,並說出了自己的見解,陳誠聽了頗為讚歎。憑藉出色的謀略,郭汝瑰得到了陳誠的特別青睞,提升他為第20集團軍的參謀長、暫五師師長。漸漸地,郭汝瑰受到了薛嶽、陳誠等各路長官的認可,後來成為了陳誠的“土木系13太保之一”。在解放戰爭期間,郭汝瑰一年之內三次升官,擔任國防部作戰廳長,這時的他重新與我黨建立起聯絡,為我軍提供了大量絕密情報,從而為我軍在解放戰爭中獲勝立下了汗馬功勞。
到了1949年,郭汝瑰被蔣介石任命為第22兵團司令官,守衛四川重鎮宜賓,老蔣本寄希望於郭汝瑰這個奇才,讓他為守衛西南出力,可誰也不知道他居然是我黨的特工。為了率部起義,郭汝瑰提前就開始積極準備,他早就把自己的親信調入第22兵團,只委任自己信得過的人擔任師長、旅長。同時,以各種理由剪除了所部72軍的頑固分子和特務,做好了官兵的思想工作。
按照和地下黨組織商議的計劃,1949年12月在解放軍剛剛入川的時候,郭汝瑰在宜賓地區通電起義,起義十分順利,破壞了蔣介石固守大西南的計劃。全國解放後的郭汝瑰先後擔任過南京軍事學院教員、江蘇省政協委員、全國政協委員等職務。出於國家需要,郭汝瑰的身份一直沒有公開解密,他也一直從事文史工作。最令人肅然起敬的是,郭汝瑰在古稀之年,還親自主編了六百多萬字的《中國軍事史》和厚厚兩大本的《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填補了中國軍事科學研究的空白。
建國後,出於國家安全保密的需要,一直到80年代,郭汝瑰的真實身份和成就才被公佈出來,“郭汝瑰是我黨在國民黨內部最大的紅色間諜”,這個訊息一出來就震驚了世界。1997年,郭汝瑰因車禍去世,中央軍委在他的追悼會上,肯定了他的貢獻,給予了他很高評價,讚頌他的一生是“驚險曲折、豐富深刻的一生”。